1955年,白天将军拒绝接受中将军衔,毛主席都劝不动他,彭德怀知道后,直接追着他打:“你连毛主席的话都敢不听,我打死你!” 1955年,北京中南海的礼堂里灯火通明,新中国首次军衔授勋仪式即将举行。在这份精心拟定的授衔名单里,有个名字被反复圈画又划去——白天。 这位曾在国民党担任少将、后为共产党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竟三次推辞组织授予的中将军衔。此事惊动了毛主席,连脾气火爆的彭德怀元帅都急得在办公室里追着他训话,场面一度令人哭笑不得。 1925年,19岁的魏巍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刘志丹等人成为同期学员,在军校里,他既接受过左派教官的进步思想熏陶,也见识过国民党右派的腐朽做派。毕业后进入南京陆军大学深造,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国共两党间的特殊身份埋下伏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31岁的魏巍已是国民党93军少将参谋长,穿着笔挺将校呢军装的他,内心却充满困惑。 在一次战役总结会上,他亲眼看见师长把阵亡士兵的抚恤金揣进自己腰包,在后方医院,伤兵因缺医少药哀嚎等死的场景更让他彻夜难眠。 这些见闻像尖刀般刺痛着这个热血青年的心,他开始频繁接触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把国军布防图悄悄塞进《三国演义》书页里传递出去。 转机出现在1938年,借着考察友军的名义,魏巍终于踏上向往已久的延安土地。杨家岭的窑洞里,毛主席用带着湖南腔的普通话和他聊了整夜。 当听到“抗日需要各党派精诚合作”时,魏巍激动得手指发抖——这正是他多年想说而不敢说的心里话。 更让他震撼的是,朱德总司令蹲在战士中间啃窝头,彭德怀穿着补丁军装在地图前部署作战。对比国民党高官的奢靡作风,他第一次看清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回到国民党部队后,魏巍的处境愈发危险,1940年6月,军统特务截获了他给八路军的密信。生死关头,军长刘戡念及同窗情谊,故意拖延处决命令,暗中放他逃往太行山。 临别时,刘戡把配枪塞进他手里:“此去山高水长,望君珍重。”这段惊心动魄的逃亡经历,后来被党史研究者称为“国共合作末期最富戏剧性的投诚事件”。 换上粗布军装的那天,魏巍在八路军总部郑重宣布改名“白天”,寓意冲破黑暗迎接光明。这个新名字伴随他参与百团大战、挺进东北、改造起义部队等重要历史事件。 在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改编过程中,他以身说法:“我当过国军少将,如今是共产党副军长,你们看我可有半分委屈?”朴实的话语让三千多名起义官兵卸下心防,这支队伍后来成为解放西南的主力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白天被安排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1955年授衔前夕,总干部部送来中将军衔评定通知,他却连夜给军委写报告:“王凤梧同志1929年入党,解方同志参加长征时我还在国民党部队,他们尚且谦让,我怎敢居功?” 这份报告在军委机关引发热议,有人感慨“见过争军衔的,没见过让军衔的”,更有人怀疑他是否对组织安排心存不满。 彭德怀得知消息后,径直冲进白天的办公室,彭老总把皮带拍在桌上咚咚响:“你在国民党都是少将,到共产党反倒降级?这让外面怎么看我们!” 白天不急不躁地搬出小板凳请老领导坐下,掰着手指细数:某某同志歼敌数量比他多,某某将领负伤次数比他多。说到最后连彭德怀都气笑了:“照你这算法,我们该给牺牲的同志追授元帅!”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两年,直到1957年3月,在毛主席“尊重个人意愿”的批示下,白天终于接受少将军衔。 授勋仪式上,他特意把勋章别在旧军装左胸——那是1941年投奔八路军时发的粗布制服。有人问他为何不穿新式将官服,他笑答:“衣服再新也是面子,心里踏实才是里子。” 信源:弃暗投明的白天将军.隆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