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速下达了一项命令,而正是这个决定,令后人感激不已。 1977年9月9日,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黑白相间的横幅随风摇曳。华国锋站在纪念堂前的台阶上,神情平静。他抬手,轻轻铲下第一抔土,纪念堂正式落成。白花汇成了海,水晶棺静卧在堂中,群众依次走入,鞠躬,瞻仰。此时距离毛泽东去世整整一年,那个决定被人们渐渐淡忘,却又在这一刻,变得清晰。 工程开始得非常仓促。中央下决心修建纪念堂,是在毛泽东去世后的第五天。那时北京已入秋,昼夜温差大,对遗体保存不利。华国锋召集会议,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拍板:在天安门广场建纪念堂。当晚,施工单位接到命令。 次日一早,山东的汉白玉被装车,江西的水晶原料启运,建筑工人连夜抵京。没有过多宣传,也没有盛大仪式,只有连夜运转的水泥搅拌机和不灭的焊接火花。 在这之前,毛泽东的遗体保存一直是高度机密的工作。1976年9月9日凌晨,华国锋接到中南海的紧急电话。他快步赶到毛泽东的病房时,医生已经撤下心电监护仪,一切设备静止。 现场医护人员神情低落,华国锋没有说话,只向身边人点了点头。随后,他发出了当晚最关键的一道指令:立即保护遗体,启动紧急防腐程序。 卫生部长钱信忠很快赶到现场。他带来了一组专家,人数不多,但个个是北京医学院和协和医院的技术骨干。 没有模板、没有前例,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设立了一个临时实验室。一台老旧的冷藏机被紧急改造,药剂师反复调配配方,在冰冷的水槽边站了一夜。 操作过程中,必须全程控制温度、湿度、光照,任何一个细节出错,结果将无法挽回。 连续三天三夜的努力让遗体得以完整保存。之后的每一步,都围绕这个决定展开:如何运输?如何长期保存?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修建一个常温可控的永久建筑。 这个提议迅速被采纳,华国锋拍板定下地址和设计方向。当时多数人还在沉浸于失去领袖的悲痛中,鲜有人注意到,一项贯穿全国的工程已经悄然开始。 工地是高度保密的。施工图纸数次调整,从外观到内部结构都力求庄严而稳重。工程队按小时计进度,清晨混凝土进场,深夜灯火通明。 负责水晶棺设计的工艺师傅来自上海,几乎昼夜未眠,一遍遍打磨细节。有次水晶原料出了一道肉眼难辨的裂痕,整个成品被弃用,重新返工。每一道工序背后,都有数十人负责质量把关。 华国锋并非只是坐镇指挥。他经常突然出现在施工现场,有时身穿深灰色中山装,站在工棚一角默默看工人焊接钢筋。 他从不多言,但每次视察后,总会在当天晚上作出几个关键指示:加派人手、调整预算、优化通风设计。这些决策没有公之于众,但所有知情人都清楚,是他撑起了整个工程的节奏。 纪念堂的建成,不只是建筑意义上的完成。在全国范围内,悼念活动在它启用后达到高潮。 地方政府组织市民前往北京吊唁,队伍有时凌晨三点便开始排队,一直排到长安街东口。志愿者为远道而来的群众递送热水,老人们双手合十站在棺前久久不愿离开。 而那段时间的华国锋,也正一边处理国家事务,一边着手布置经济恢复。 他提出恢复农业基础、扶持轻工业,从东北到华南,一份份政策文件被下达至县级。很多人记得那段日子里他频繁出现在各类会议上,却很少再谈个人功绩。 1980年,他辞去国务院总理职务。1981年,又卸任党的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他没有正式解释辞职的原因,只在一次小范围讲话中说:“要给年轻人机会。”从此,他淡出公众视野,过着低调的生活。身边工作人员说他仍坚持每年两次前往天安门广场,悄无声息地走进纪念堂,不发一言,鞠一躬,然后离开。 2008年夏末,华国锋因病在北京去世。那年秋天,有人在纪念堂门前看到一束纸上写着“华主席再会”的白菊。署名是一位老工人,字迹有些颤抖。那年,北京的秋天来得格外早,天安门广场的白花比往年都多。人们缓缓走过水晶棺,依旧鞠躬,不问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