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弃丈夫和孩子,直到多年后,她顶着满头银发回到家乡,子女们却抱着她失声痛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这其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961年,中国原子弹研发遇到大难题——造不出浓缩铀。钱三强找到女科学家王承书,问她愿不愿意接手这个任务,但必须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能告诉。当时已经在国际上很有名的王承书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这一走就是23年。王承书去了青海高原的504厂,那里海拔3000多米,空气稀薄,她经常流着鼻血还在算数据。最难受的是想家,她偷偷带着儿子的照片,却不敢给家里写信。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那天,王承书正在车间检查最后一批数据。听到广播里的消息,这个坚强的女人抱着数据单哭成了泪人。 直到1984年,王承书才终于能回家。推开家门时,儿子已经30岁了。母子俩对视了一会儿,儿子突然跪下哭着说:"妈,我以为你不要我们了..."王承书摸着他的脸说:"不是妈狠心,是国家更需要妈。"那天晚上,儿子抱着她哭了一夜,王承书把藏在枕头下的照片一张张拿出来说:"你看,妈妈每天都在想你们。" 王承书一辈子都没说过自己做了什么。直到她去世后,人们才知道她研制的铀浓缩技术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王承书先生的事迹引发广泛热议,网友们用“震撼”“泪目”形容对她的敬意。许多评论提到,她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人们对科学家和女性角色的固有认知,被称为“中国核工业的无名英雄”。有网友感叹:“她本可以轻松拿到诺贝尔奖,却选择隐姓埋名为国造原子弹,这种选择让人既心疼又敬佩”。网友形容“没有她提取的高浓铀,中国核武器就像没有心脏的躯体”;有大学生留言:“看到她49岁还能跨界攻关,我们年轻人更没理由躺平”。 社交媒体上,关于她"23年不归家"的讨论最热烈。有人最初质疑“是否太狠心”,但更多声音认为:“正是她和家人这种牺牲,换来了千万家庭的团圆”。她的遗嘱捐赠全部积蓄和遗体,更让当代年轻人感动。 正如网友所说:“她像黑暗中的萤火虫,自己隐入黑暗,却让整个民族闪耀光芒”。现在青海金银滩有她的雕像,虽然知道她故事的人不多,但每个了解她的人都会明白:我们今天的安稳日子,是因为有像王承书这样的人,甘愿做"隐形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猜你喜欢
中国留学生和妻子在澳遭殴打事件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倒在地上的妻子被对方几
2025-05-23
King麻麻
“我活不活无所谓,但你必须得死”,为什么在现实中屡屡上演?被欠薪880元,
2025-05-23
刘明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