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夕,中美关系紧张,气氛像上紧的弦一样,在一次中美先遣会谈上,美方代表黑格突然甩下一句:“美国可以保障中国的生存能力。”话音刚落,中方翻译一下,气氛瞬间凝固。
毛泽东听说这话,怒火冲天:“中国要被包围了,还靠他们救?开什么玩笑!”会谈差点谈崩,这时,周恩来突然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给每位美方先遣队员送上十斤大白兔奶糖。
黑格是尼克松的军事助理,脾气冲,话直,那天的会谈刚开场,他就提出几个对中方相当不客气的说法,中方人员听了脸色都变了。
周恩来当时坐镇上海,正准备接待这支美方先遣队,他一边关注会谈情况,一边要调动各方资源保障接待细节。
但黑格这句话,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挑衅,中方立刻中止谈判,外交场合一度陷入冰点。
那段时间毛泽东身体不好,但对外交动向一直盯得紧,他听到黑格说的那句话时,拍桌怒骂:“我们被围了,还靠美国来保护我?告诉他们,这话别再说了!”毛的态度非常明确,不能让人看轻。
外交场上面子问题不能退,可一刀切不谈也不现实,尼克松的这次来访,是一次破冰式的大事件,中方必须把握住机会。
周恩来心里也急,谈崩了,所有准备都白费。怎么能化解?就在当天晚上,他突然听到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
宾馆服务员报告说:美方代表的房间里,大白兔奶糖被扫得精光,连糖纸都有人塞进行李箱。
周恩来听完眼睛一亮,他马上指示:连夜给每人准备十斤大白兔奶糖,当成礼物送过去。
上海糖果厂当时产能有限,每天最多八百斤,突然要追加数百斤,还得隔天中午前送到,这是任务,更是政治任务。
厂里接到命令,立即召回工人,连夜加班,大家听说是总理安排的任务,都没怨言,一晚上赶出足够的奶糖,装箱打包,凌晨就送往招待所。
第二天中午,大白兔送到,那场面非常朴素:没有红地毯,也没讲话,工作人员把糖送到每位美方代表房间门口。
黑格拿到糖时愣了下,尝了一颗,露出笑容,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糖果。”后来他回国后,还特地带了几包回白宫分给同事,据一名美方官员回忆,“那些糖成了我们记忆里最特别的中国礼物。”
糖不只是糖。那时候,美国人吃甜食多,喜欢高糖食品,中国的菜偏淡,很多美国人吃不惯。
大白兔这种带奶香的软糖,恰好打中了他们的喜好,很多美方代表吃了后,对中国印象突然拉近不少。
一些此前在会谈中话锋尖锐的人,态度变得缓和,这事传到尼克松耳朵里,他也觉得“这糖有点意思”。
糖一出手,会谈重新启动,中方代表依旧坚定立场,但美方说话方式明显收敛了,黑格在后来的发言中,没有再提“生存能力”那种带刺的话,改说“合作”“互信”之类的措辞。
周恩来没用一字回应黑格那句刺耳的“生存能力”,但一袋糖,就让对方知道了:你可以强,但我们不怕,也不失礼。
这招叫“以柔克刚”,周恩来不是讲情绪的人,他讲方法,他知道硬碰硬解决不了问题,就换个角度打,一袋奶糖,比一句外交声明还顶用,这不是投降,也不是讨好,是策略。
更巧的是,这批糖后来居然在美国火了,1972年复活节,大白兔奶糖成了白宫工作人员抢手的零食,有人称它为“尼克松的糖果”。
一些媒体开始报道“中美外交中的糖果外交”,大白兔也顺势成了中国第一个走向国际的大众零食品牌。
其实,周恩来在处理中美关系时,一直注意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前一年,中方搞“乒乓外交”,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让球员和普通市民打球、合影,缓和气氛。
现在用奶糖,也属同样手法。糖和球一样,没政治意味,容易让人放下戒备。你要和别人交朋友,不能总拿官方文件去压,要用点人情味。
当然,这事后头也有布局。尼克松来访,是美国主动伸手,他们想改善和中国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压力。
中国也看得明白,但不能太主动。周恩来一方面得展现中国的欢迎姿态,一方面又得稳住节奏,不能给人一种“急着求和”的错觉。
所以这糖,不是送给谁的“示好”,而是用来缓和氛围,让事情好谈。糖是媒介,态度才是重点。
等尼克松正式到访时,气氛已比原来缓和许多,先遣队回去后,把中国的接待细节讲得绘声绘色,说中国人“讲礼貌,有诚意”,让美国媒体也开始转变口风,这个阶段的中美舆论,都往“可以谈”这个方向走了。
从头到尾,周恩来一句狠话没说,但每一个动作都算得精准,他用一袋奶糖,补上了一个外交漏洞,也打开了一扇原本锁死的大门。
大白兔奶糖成了那个历史节点的“信使”,也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次意外传播。
今天回头看,大白兔奶糖的意义,远不止一包糖那么简单,那是一代人智慧与胆识的缩影。
政治场上没有万能钥匙,但在最需要的时候,哪怕是一块糖,也可能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