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至26日,正值第56个世界地球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师生实践团出发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实践。学院党委副书记、院友会秘书长金鑫、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李婷婷、学院团委副书记、学工办副主任罗雪纯参加实践活动,以2023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18名实践团同学以脚步丈量毛乌素沙地,用专业探寻治沙密码,在毛乌素沙地上书写新时代城环青年的山河答卷。
4月22日中午,实践团在城环院楼264会议室开展行前会议。邓辉教授以《毛乌素沙地生态文明历史变迁》专题讲座为实践团提供了背景知识和调研指南。他系统梳理了毛乌素沙地的地理区位、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观类型,结合历史地图和图像,生动呈现了毛乌素沙地自然、人文景观的变迁过程。邓辉教授叮嘱同学们在调研途中多观察、勤思考,重点关注当地植被群落和沿途地形地貌,以知行合一的理念筑牢实践根基。
邓辉教授讲授《毛乌素沙地生态文明历史变迁》
治沙植绿,探寻生态治理的绿色密码
4月24日上午,实践团首先抵达乌审旗图克镇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心。乌审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建勋、乌审旗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朱敬虎、乌审旗林草局办公室主任霍飞鹏、乌审召治沙站站长张平为实践团师生开启生态治理的“第一课”。
霍飞鹏主任以一组数字介绍毛乌素沙地70多年以来的综合治理情况: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6%和18%提升到现在的32.92%和80%。几代乌审人民用勤劳智慧创造出“沙退人进”的绿色传奇,为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乌审力量。张平站长介绍了科创中心的发展历程和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的演变,从“前挡后拉、穿鞋戴帽,锁边蚕食、逐步推进”到现在精准化的“三元”嵌套模式,当地人民用实践解锁了科学治沙的系统思维。
实践团在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合影
下午,实践团前往毛乌素沙地生命共同体科研中心,零距离感受沙地动植物共生系统的精妙设计,以及科技赋能生态监测与农牧业发展。在牧区大寨博物馆,实践团通过展陈和纪录片了解到以宝日勒岱为代表的老一代乌审召人为绿色乌审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会“牧区大寨”改革创新、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
之后,实践团前往生态教育基地开展植树活动。师生们两三人一组,挖坑、扶苗、培土、浇水,50株樟子松渐次挺立。这片“北大城环林”不仅是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一小部分,更是实践团师生与毛乌素沙地的青春约定。最后,实践团前往乌审旗乌兰牧骑,观赏《美丽的河》歌曲、筷子舞、马头琴等民族表演。演员们身着传统民族服饰,以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与穿透时空的乐音,将游牧民族的骁勇智慧与草原生活的诗意浪漫娓娓道来,使同学们触摸到真实鲜活的草原民族生生不息精神根脉。
实践团植树盛况
北大城环林合影
寻根铸魂,红色血脉与生态文明的交响
4月25日上午,实践团前往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进行调研参观。作为我国首批具备完整地层学与年代学证据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该遗址不仅开创了亚洲古人类化石出土之先河,更承载着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学术价值。在专业导览员的讲述中,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桑志华、裴文中等中外考古学家跨越世纪的学术征程。这些先驱者以贯通古今的学术视野与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们每个人。
实践团在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参观
之后,实践团转往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对乌审旗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精神进行深度学习考察。在乌审旗革命故事讲习馆,实践团深入了解了乌审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铭刻在乌审大地上的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为新时代青年锚定精神坐标,激励着实践团成员赓续红色血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在乌审旗生态文明展中,实践团了解到三代乌审人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创造的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的世界奇迹,自上世纪中期荒漠化和沙土化达90%以上的生态困境,到如今32.92%的森林覆盖率与80%的植被覆盖度。“传红兴绿、艰苦奋斗”的治沙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重塑山河的生动注脚,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最后,在乌审旗党史教育馆,实践团通过编年体展陈系统学习和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全景式再现了党领导人民书写的壮丽史诗。这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使全体成员深刻体悟到初心使命的时代价值,更加坚定了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信念。
实践团在三个展览进行学习参观
知行合一,书写青春担当的奋斗答卷
4月25日下午,实践团奔赴乌审旗嘎鲁图学校,与当地学校领导展开座谈,并与学校初一、初二年级的同学们展开宣讲及交流。
抵达嘎鲁图学校后,郑永平校长热情地向实践团师生介绍了学校的成立概况、教学理念、与育人模式。随后,实践团中6名优秀学生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从多个角度展开精彩宣讲。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培安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为同学们揭开了大学校园的神秘面纱,带领大家展望未来的学习和生活。2023级博士研究生陈亦勤从拓宽知识视野的角度出发,围绕地理学科展开了知识扩展的分享,将课本之外的奇妙地理世界呈现给同学们,激发了大家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此外,2024级博士研究生张蕊分享了关于情绪调节的经验,帮助大家认识到情绪管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她提到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有效地调节情绪,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最后,2023级本科生谢云飞、2023级博士研究生张怡宁以及2023级博士研究生陈金龙同学,则将分享重点放在了学习本身,围绕“学习,做更好的自己”这一主题,鼓励同学们在学业中不断突破自我。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学习,拥有选择的权利”和“学习,走向精彩的未来”等观点,激励同学们通过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实践团与乌审旗嘎鲁图学校初一学生互动
实践团成员分享个人成长故事,用亲身经历讲述梦想的力量和坚持的意义,将科学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好未来的种子,激励着他们勇敢追逐梦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宣讲会结束后,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精彩宣讲的肯定,更是对知识传递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
实践团与乌审旗嘎鲁图学校师生合影
此次交流活动,实践团成员们用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知识,为当地学生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希望,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青春的征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向绿而行,探路能源产业的低碳转型
4月26日上午,北大城环师生前往图克工业园区,实地考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最新进展,调研传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
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中天合创能源有限公司、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在绿色转型赛道上,各企业以核心技术突破为引擎,通过煤炭清洁利用、新能源耦合、材料绿色化等技术路线竞逐绿色转型新赛道:中天合创通过煤炭深加工与污水零排放示范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中煤鄂尔多斯探索煤﹣电﹣化﹣新融合发展的同时深耕绿色能源发展;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与科研机构产研结合,孵化多项前沿技术;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则立足于尖端科技设备,利用“风光融合”生产绿电和推动规模化应用。
此次调研展现了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坚实步伐。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传统能源产业正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历史性跨越。让科技智慧与生态治理交融,把产业实践从技术的突破转化为文明的答卷。
实践团参观图克工业园区
从毛乌素沙地的治沙传奇到能源转型的科技突围,从萨拉乌苏的文明根脉到红色小镇的精神火炬,城环师生在治沙植绿中践行生态文明,在红色传承中铸就精神品格。本次实践融合了生态治理、红色传承与产业创新,是一堂以山河为卷、以奋斗为笔的生动思政课,启示青年学子:唯有将专业学识扎根祖国大地,以知行合一回应时代之问,方能真正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先锋。
撰稿|肖婉琛王伊彤吴牧蓉成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