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干的不是工程,是良心。”这句话,朱龙全逢会必讲。身处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部门,他将“数据就是工程生命线”的理念贯穿到从原材料进场检验到竣工验收的全周期。
36岁的朱龙全常被工友们誉为“工地福尔摩斯”。作为中铁六局太原公司兰州中通道项目部试验室主任,参加工作以来,便扎根项目试验检测一线,仅用4年时间,朱龙全完成了从技术骨干到团队领航者的蝶变。
备好破解难题“金钥匙”
“朱主任,这混凝土又堵管了。”4月乍暖还寒,兰州中通道项目工地,机械轰鸣声中,青年技术员急得满头大汗。正在查看数据的朱龙全转身,安全帽下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走,咱们去现场‘会诊’。”这个场景,在过去几年里上演了不下百次。
2021年,朱龙全背着工具包走进乐西高速公路工地就任项目试验室主任时,这个地处横断山脉的项目正面临严峻考验。“地形起伏这么大,桥梁多转弯多,高差还要考验混凝土泵送效率。”老工长的吐槽刺痛了朱龙全的神经。
“把简单做到极致,任何事物都会迎来质变。”试验检测工作是各类工程规范施工、质量合格的前哨。在工程领域,试验检测人员就像医生一样,依靠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准的检测方法,守护着工程质量。朱龙全身上藏着一股韧劲儿,他带领全体试验人员从混凝土试块抗压试验做起,每天与砂石、钢筋、检测仪器为伴,仅用半年时间,就系统掌握了12项试验项目中77个检测参数的检测技术,完成4211组试验数据采集,发现并纠正5次原材料质量偏差,为试验检测技术难题破解备好了“金钥匙”。
“双提升”构建成长梯队
2023年,乐西项目全面进入大干阶段。乐西高速公路桥梁转弯半径小、纵向坡度变化大,转弯处各节段梁体大小不一,导致预制梁台座上连接梁体的混凝土楔形块频繁进行变动与高低调节。为此,朱龙全带领团队连续8个月攻关,研发出可调节楔形块装置,推动单个台座调节改造时间从10小时缩短至0.5小时,在项目全线1265片预制梁台座推广应用后,累计节约工期58天,人员用工116人,楔形块调整重制成本16.93万元,相关工法成功获评中铁六局局级工法。
面对施工现场机制砂所制混凝土性能不佳、易堵管的技术瓶颈,他通过多次混凝土拌合调整并总结分析,决定从机制砂这一原料端入手,总结形成了论文《浅谈玄武岩机制砂中絮凝剂对混凝土的影响》。多次开展机制砂性状及混凝土性能试验,对清洗机制砂的絮凝剂开展最佳用量研究,最大化降低了絮凝剂对混凝土制备的潜在影响。
“试验检测工作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人才团队。”乐西项目部试验室新员工较多,业务水平相对薄弱,试验持证率偏低,有着多年试验检测技术基础,面对团队众多“小白”,朱龙全围绕理论、实操“双提升”,因人而异制定培训计划,利用夜校培训、轮岗实践、技能比武等平台强化团队业务。短短一年,乐西试验团队实现持证人员新增公路检测“三师三员”的跨越式发展,持证人数增长了1倍有余。
为工程质量刻下“标尺”
“技术革新没有终点,质量追求永无止境!”这是朱龙全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乐西高速公路互通路基施工中,他带领试验室人员多次跋山涉水,深入现场调查取样,夜以继日反复进行标准试验,在川西南重峦叠嶂的大山深处,从层层交叠的粉土、粘土、膨胀土、风化岩中精细筛选,为项目路基填筑施工精准定位合格土源,确保了项目路基工程的顺利施工与完工验收。
如何进一步突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瓶颈,是朱龙全始终关注的研究方向。他带队深入分析混凝土泵送各环节,围绕配合比优化,调整混凝土坍落度、骨料级配等参数,提升混凝土可泵性,同时对泵送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合理布置加固泵送管道,成功解决了混凝土超高、超远距离泵送难、易堵管的技术难题,实现施工效率提升。
施工区域喀斯特地貌内溶岩裂隙阻碍桩基施工,导致桩基成型质量不佳,他便深入研究当地地质特点,优化桩基施工工艺,采用特殊护壁措施和灌注方法,确保了桩基的稳定性与承载能力。针对预制T梁马蹄部位外观质量差、气泡多的问题,他仔细研究生产工艺和施工细节,调整混凝土浇筑方式、改进振捣工艺、加强模板密封性,有效减少了马蹄部位的气泡,显著提升了T梁的外观质量。
从巴蜀大地到陇原山川,朱龙全用检测数据为工程质量刻下“标尺”。
记者梁丹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