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为中国航天提供“亦庄方案”——专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副局长马朝

作为全国商业航天企业最密集的区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北京亦庄”)如何落实顶层规划、引领产业突破?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专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副局长马朝,解读这片创新热土的进阶之路。

马朝表示,北京亦庄已聚集160余家空天企业,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到全国的75%,互联网卫星企业密度居首,朱雀二号液氧甲烷火箭、手机直连卫星等创新成果领跑全球。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要力争2030年前实现‘千企联动、千星入轨、千亿营收’目标,打造世界级商业航天创新地标。”马朝说。

这一目标背后是系统化的战略布局。据了解,北京亦庄将聚焦三大核心任务:壮大产业集群、深化场景示范、建设空天街区。“既要‘筑巢引凤’,也要‘育林成势’,推动星、箭、用全链条协同,为中国航天提供‘亦庄方案’。”马朝说。

为确保战略落地,北京亦庄拿出了“真金白银”。马朝举例,通过设立商业航天专项基金,近两年超60%市区级空天基金投向亦庄企业;联合保险公司推出单次最高1000万元发射保险补贴,推动费率下降70%等相关政策“组合拳”。

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正逐步完善。走进北京火箭大街,14万平方米的共性科研基地初现雏形,20余家星箭企业达成入驻意向。这里是北京壮大商业航天集群的核心载体。

“我们将健全‘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马朝透露,北京亦庄正加速引进商业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终端等领域的龙头项目,同时培育鸿擎卫星等“隐形冠军”,目标形成千星级智能生产能力。

在商业航天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协同创新是关键突破口。北京亦庄已成立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商业航天联盟,并联合清华等高校设立重点实验室。“企业可在共性技术平台共享试验设备,研发效率提升超30%。未来要在通导遥一体化、空天地全域应用上形成标准,让‘中国方案’走向世界。”马朝说。

如何将“上天”的技术转化为“落地”的价值?马朝的答案是:让航天与城市共生。“我们正推动空天信息与AI、大数据深度融合,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示范场景。”他透露,北京亦庄支持企业开发天地融通解决方案,推动自动驾驶车辆“走出”封闭测试区;同时联合中国移动等企业,构建低轨星座与6G网络的协同体系。

除了聚焦国内城市发展需求,国际化也是另一重点赛道。“今年将设立‘一带一路’商业航天合作专项,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市场。”马朝表示。

对于未来空天产业布局,马朝表示,北京亦庄将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打造地标建筑、标杆工厂。“按照世界一流航天港标准,建设空天街区,加快空间开发和城市建设,增强科研生产交付承载能力,为新航天人提供宜业宜居的城市环境。”马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