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下图这位有着神仙颜值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他也是

下图这位有着神仙颜值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他也是科学家,曾为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科学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学生物化学的人不知道邹承鲁,就像中国人不知道北京"。 这位被科学界传颂的学者还有着令人称道的家世背景。 他的妻子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独生女李林。 他们夫妻俩与李四光共同构成了"一门三院士"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剑桥大学校园里。 两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因为合唱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相识。 正在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的邹承鲁与攻读金属物理硕士的李林。 用歌声传递着对祖国的思念。 这种共鸣最终让两人走到了一起。 1946年在英国举行的婚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邹承鲁当时只知道妻子是学理工的留学生。 直到回国后才知道岳父竟是赫赫有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这个发现让性格耿直的科学家感到浑身不自在。 每次听到别人介绍他时加上"李四光女婿"的前缀。 他就会像被针扎似的坐立不安。 五十年代初期回国后。 邹承鲁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扎下了根。 他带领团队在酶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当时正值国家建设急需人才。 研究所的同事们经常看见他彻夜不眠地做实验。 仪器上的数据记录纸摞起来有半人高。 1956年妻子李林因为工作需要调往北京。 摆在邹承鲁面前的是个两难选择。 要么放弃手头初见成果的研究随妻北上。 要么继续留在上海搞科研。 最后他咬着牙选择了后者。 这一别就是整整十二年。 有人说这是书呆子不懂变通。 可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 当时国家在生物化学领域刚起步。 邹承鲁带着团队正在攻克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难关。 这项研究后来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科学的里程碑"。 李四光对这个女婿倒是格外欣赏。 每次见面都要拉着他聊最新的科研进展。 翁婿俩散步时讨论学术问题成了固定节目。 可惜这样的时光太过短暂。 1971年李四光因病逝世时。 邹承鲁在追悼会上红了眼眶。 时间来到改革开放初期。 这对科学家夫妻终于结束了长期分居的生活。 1980年两人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加上早已是院士的李四光。 "一门三院士"的美谈不胫而走。 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邹承鲁那些年的坚持确实不是死脑筋。 步入晚年的夫妻俩依然保持着工作狂的作风。 李林常跟学生开玩笑说。 她和丈夫都是"劳碌命"。 只要闲下来准会生病。 2002年李林临终前留下遗愿,要把骨灰埋在研究所的树底下。 四年后邹承鲁也追随妻子而去。 如今在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里,还能看到邹承鲁当年手写的实验记录。 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数据。 见证着那个年代科学家的执着与坚守。 2023年国际生物化学大会特别设置了"邹承鲁纪念论坛"。 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学者齐聚北京。 共同探讨他开创的酶活性研究新方向。 就在上个月,李林生前工作过的上海冶金研究所旧址。 工人们移栽新树时挖出个密封的陶罐。 里面装着泛黄的科研笔记和结婚照。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在场的老研究员们热泪盈眶。 这些物件现已被收入国家科技博物馆永久保存。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 邹承鲁夫妇用毕生心血证明,科学家的成就从来不是靠关系背景,而是靠实实在在的钻研与付出。 就像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经过岁月洗礼反而愈发耀眼。 信息来源: 新华社《"一门三院士"的科学传奇》 《中国科学报》邹承鲁百年诞辰纪念特刊 中国科学院官网"院士纪念馆"专栏 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科学伉俪》 科技日报《人工合成胰岛素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