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7年,李银河刚刚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史学组当编辑。一天她从朋友那偶然读

1977年,李银河刚刚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史学组当编辑。一天她从朋友那偶然读到一本书《绿毛水怪》,被作者的文采深深吸引,李银河心生爱慕,憧憬着作者是怎样的一个白马王子。没想到两人见面后李银河大惊失色,心凉到了极点,对方太丑了! 27岁的李银河刚从大学毕业不久,进入了《光明日报》史学组当编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在《光明日报》这样的国家级报纸工作,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她的文章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被称为全国青年偶像,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来自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那天下午,李银河在办公室看到一位同事拿着一叠稿子,边看边流泪。那种投入的状态引起了李银河的好奇。 "看什么呢?这么投入?"李银河问道。 "《绿毛水怪》,"同事抬起头,眼里还噙着泪水,"你要不要看看?" 《绿毛水怪》?水怪还长着绿毛?这名字听起来怪吓人的。但看同事那样子,李银河心里一阵好奇,接过稿件翻了起来。 没想到,就是这一翻,她的心被深深揪住了。那些文字如同有生命一般,从纸页上跃入她的心里。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陈辉的男孩和一个绰号"妖妖"的女孩,两个被老师认为"复杂"的孩子,如何在平凡而又荒诞的世界里结为知己,共同对抗无趣的生活。他们一起攒钱买书,在夜雾中漫步,陈辉每天不惧风雨地送妖妖回家。后来妖妖溺水身亡,陈辉却在海边遇到了变成"水怪"的妖妖... 故事荒诞却又感人至深。李银河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小波。 她幻想着这位作者一定是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人物。那文字中流露出的叛逆、不羁和对自由的向往,那对灵魂伴侣的深情描写,让李银河忍不住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作者产生了好奇与向往。 "这个王小波是谁?"李银河问道。 "不太清楚,好像是个工人吧。"同事随口回答。 工人?李银河有些诧异。一个工人竟能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文字?她的好奇心更强了。 不久后,机会来了。有位朋友要去拜访王小波的父亲,李银河得知后,借机一同前往,希望能见到那个写出《绿毛水怪》的人。 当王小波真人出现在她面前时,李银河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眼前这个人,外表普通得令人失望,甚至可以说有些"丑"。他穿着朴素,神情木讷,与她想象中的风度翩翩的才子形象相去甚远。那一刻,李银河几乎要将内心对《绿毛水怪》作者的所有幻想都打碎了。 初见的失望并没有阻止王小波的勇敢追求。那个被李银河认为"又凶又丑"的男人,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心和自信。在得知李银河的工作单位后,王小波主动约她见面。两人见面不久,王小波就直截了当地问:"你有没有朋友?"李银河说:"还没有。"王小波立刻接道:"你觉得我怎么样?"这种坦率让李银河再次震惊。 要理解王小波的这种勇气与自信,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出生在高知家庭的王小波,童年并不顺遂。他出生时身体就不好,长了一个大脑袋,姥姥说是福相,其实是缺钙所致。到了三四岁时,缺钙导致他肋骨外翻。七八岁时又赶上困难时期,食物短缺,王小波家境算好的,也只能吃喂猪的白薯藤。在这样的环境中,王小波成了个标准的顽童,常常被父亲拎着耳朵教训,以至于医生看了他的耳朵后惊叹:"像起重机的吊钩!" 尽管如此,王小波对文学却有着非凡的热爱。为了省钱买书,他每天走十几里路回家。他读书的速度是常人的7倍,对于喜爱的书,他会反复阅读,直到把书读成一堆碎纸。除了文学天赋,王小波还有超强的动手能力,金属加工和修理电器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 1968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王小波去了云南。现实远比想象残酷,他经历了与当地青年的冲突、被错误指责和身患肝炎却得不到有效治疗的痛苦。这些经历让他变得玩世不恭,整天邋里邋遢,衣服从白色穿成黄色,又穿成黑色,知青点找不到比他更脏的人。但正是这些经历,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 回到北京后,王小波先去青虎山插队,后来进入一家半导体工厂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打动李银河的《绿毛水怪》。 尽管李银河当时是全国青年偶像,文章登上《人民日报》,而王小波只是个街道工厂的普通工人,但他从未因此自卑。相反,他开始用行动追求李银河。每当李银河出差,王小波就一封接一封地写信给她,即使很少收到回信,他也从不放弃。他甚至把信写在五线谱上,说:"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这些文字深深打动了李银河。 1977年,两人热恋之时,却遭到李银河父母的坚决反对。在他们眼中,王小波不过是个"坏小子"。他们甚至打算写信给王小波的家人,阻止这段恋情。更让王小波没想到的是,李银河也因此要跟他分手。 得知此事的王小波气坏了,喝了很多酒后,写信给李银河:"我要去跟爬虫馆比一比,我真的有那么难看?况且你也不太好看呀!"这一句看似气话的反击,却意外地化解了危机,两个人就这样"扯平"了。 1980年,经历了家庭反对等重重阻碍后,王小波和李银河终于结为夫妻。婚后,王小波的才华和文学创作逐渐受到认可,而李银河也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