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林则徐被贬新疆:风餐露宿,风吹日晒。那你就错了,那不是林则徐,那是林冲。 说到林则徐被贬到新疆,很多人脑子里可能立刻冒出来一幅景象,一个枯瘦的老头子,孤零零地穿着破旧衣服,迎着大风,吃着糙米,睡在野外。 历史上的林则徐老人家,其实还真没这么惨,虽然是被贬了,去了那个在很多人看来鸟不拉屎的伊犁,但他的日子跟电视里演的苦情戏差远了。 他刚到那边确实不容易,几千里路,走了几个月,身体肯定吃不消,但这只是旅程的艰难,并不是他之后生活的常态。 到了伊犁,他并没有被扔到荒野里,而是有了个相对固定的住所。 布彦泰不仅给他送吃的喝的,连野味,鼻烟壶这些东西都时不时地送,可以说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甚至是更好的保障,林则徐还是有的。 这跟历史上那些真正落魄到要靠典当度日,靠地里长点什么吃什么的大文豪,比如苏轼在黄州,儋州那时候穷得叮当响,日子完全不能比。 苏轼有时候都得把工资分成三十份过日子,林则徐可没到那个份儿上,毕竟是做过封疆大吏的人,家里底子应该是有的。 加上官场上的人情往来,总归不至于揭不开锅,为什么他能有这样的“特殊待遇”,这说到底跟清朝处理官员的那一套规则有关。 虽然他被贴上了“革职遣戍”的标签,送到了边疆,但这个处分本身就有点弹性。它不是那种“革职永不叙用”,永远打入冷宫的那种。 像他这样只是被派到伊犁效力赎罪的,其实还保留着将来被重新起用的可能,所以,他在官场上依旧算是待罪的官员,不是彻底成了普通囚犯。 这样一来,地方官员,特别是像布彦泰这样有点政治敏感度的人,自然就不敢太难为他,反而可能还想着卖个人情,万一将来他复出了怎么办? 再说当时的新疆不是个太平富庶的地方,清朝那时候正琢磨着怎么开发这块地儿,特别是要解决军队和移民的吃饭问题,这地方缺技术,缺人才。 林则徐可是个能臣,之前在黄河边上参与堵口,有治理水患的经验,来了新疆,又奉命去南疆勘查土地和水源。 去了南疆,一年走了足足三万多里地,勘查了六十万亩土地。 他提出的“勘水先于勘地”的理念,他后来在当地推广的水利设施,比如“林公井”“林公车”,那都是他的贡献,直接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 清廷和地方官是惩罚他没错,但同时也很清楚他的能力有用,就把他放在了一个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上。 这其实是一种戴罪立功的变通模式,既是惩罚,也是一种任用,还有一点就是别忘了林则徐的名声。 虎门销烟这事不管朝廷里有人怎么看他,但在老百姓心里,他就是民族英雄。 这个巨大的声望,也像一把保护伞一样,让他即使在困境中也能赢得一些尊重和同情,所以就算是一些可能在政治上跟他对立的人,也不敢做得太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