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柠檬水被6元“倒卖”,蜜雪冰城天塌了!

在消费的江湖里,代购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从山姆的网红美食,到时尚界的宠儿美妆产品,再到摄影爱好者心心念念的高端相机,代购的触角可谓是无孔不入。就拿山姆代购来说,一些代购者通过批量采购高热度商品,如瑞士卷、精酿啤酒和冷冻食品,再利用积分返现、分装销售等手段获利。有人靠代购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但万万没想到,这股“代购”的风竟刮到了蜜雪冰城。

当代年轻人的商业智慧已经进化到让品牌方都直呼内行的地步——他们开始倒卖蜜雪冰城柠檬水了!

1

当“代购经济”遇上蜜雪冰城景区摆摊3小时怒赚254元!事情要从近期冲上热搜第一的“雪王代购”风波说起。博主"战凌云"在景区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商业漏洞:这里矿泉水卖10元/瓶,却没有一家便利店能买到4元/杯的蜜雪冰城柠檬水。于是这位"商业鬼才"开始了他的神操作:只因网友质疑他的赚钱方法根本行不通,小伙一怒之下便做起了“雪王的搬运工”,没想到结果却意外地成功。

他先是将摆摊地点选在了南京梧桐大道景区的路上,随后在外卖平台下单了100杯蜜雪冰城柠檬水,还准备了保温箱和冰瓶,就这样水灵灵的做起了“倒卖”雪王的生意。

南京梧桐大道人流量大,可周边的饮品选择却少得可怜,只有卖矿泉水和冰棍的流动摊贩,连个便利店的影子都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一杯冰凉好喝的柠檬水就成了“稀缺商品”。

携带保温袋还能变行走的冰柜,见到行人就一路吆喝,不少人饥渴难耐,见到雪王柠檬水纷纷下单。

原价4元一杯的柠檬水,实际成本3.4元,他6元一杯转售,没想到生意意外红火,短短3个半小时竟卖了98杯柠檬水,怒赚254元。

小伙一下打开了赚钱思路,就连旁边卖矿泉水的阿姨都留下了羡慕的泪水。估计内心OS:“早知道我也卖柠檬水了!”

网友发现了赚钱新思路,纷纷夸赞他是“商业奇才”,并总结了他的成功秘诀:

首先是精准卡位:选择景区人流量最大但便利店真空的地段,景区周边都是周边只有卖矿泉水和冰棍的流动摊贩,连便利店都没有。卖景区没有的东西,能打造差异化。

其次定价合理,原价4元加价2元,6元一杯在景区里简直是“白菜价”,对比10元一瓶的矿泉水,游客直呼“良心”。

然后他选择点外卖力量下单,骑手直接送到现场,省时又省力,还能保证冰爽口感。用保温箱+冰瓶自制"雪王移动冷库",完美解决冷链问题。

更绝的是商业模式:

启动资金不到400元,典型的低门槛;

另外卖完立即外卖补货,能够实现高周转;

大热天游客对冰饮的渴求堪比沙漠遇绿洲,满足了顾客的强需求。

还有人调侃他为“蜜雪冰城搬运工”——我不生产柠檬水,我只是雪王的搬运工。

当有人还在质疑可不可行的时候,行动力强的已经先行一步,靠智慧和劳动赚到第一桶金了。果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伙这一波操作,恐怕连蜜雪冰城看了都直呼内行。这波柠檬水经济学把雪王整不会了。

当蜜雪冰城还在研究"下沉市场"时,年轻人已经帮它开发出了"景区游击市场",雪王做梦都没想到,还能这样卖自家产品。

不过这一波“倒卖风波”,网友都喜闻乐见,毕竟雪王有了销量,游客喝到了性价比高的雪王,小伙还靠智慧赚到了辛苦费。

这或许就是商业的最高境界——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薅到了羊毛。

2

法律界的"柠檬水大辩论":“倒卖”雪王到底违不违法?随着事件发酵,网上展开了一场关于"6元柠檬水"的世纪辩论:有人质疑小伙这种倒卖雪王的生意是否合法。毕竟打着雪王的旗号宣传,万一喝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也有网友担忧无证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或导致品牌为食品安全问题担责。

部分消费者认为转卖行为模糊直营与转售界限,或影响加盟商利益。流动摊贩可能违反《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

当事人回应说,自己拍摄倒卖柠檬水视频,初衷就是想为粉丝做一个低成本摆摊创业的实操示范,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没想到网友看不下去了,纷纷站出来替小伙和雪王说话:“我是什么很金贵的人吗?”“它有问题我们自己会承担!”“6块钱在景区能喝到蜜雪冰城,还要啥自行车?”

不得不说,雪王的群众基础就是好。

在网友看来,人家辛辛苦苦去采购,搬到景区,虽说赚了点差价,但也是用劳动换取合理利润。

不少网友认为6元定价在景区场景合理(对比矿泉水普遍10元/瓶),且节省消费者排队时间,属于市场供需调节的自然结果。

部分网友将其类比“中间商赚差价”,肯定劳动价值。

“蜜雪冰城把产品售出之后,产品处置权归购买者了,明码标价又没强买强卖。”

“加价2块还不用跑腿费,已经很良心了,外卖费都不止这个价吧?”

“大热天的,不用排队就能喝到雪王,这服务值2块!”

而且,相比景区里2块的矿泉水卖5块、10块,6块钱能买到一杯蜜雪冰城柠檬水,性价比不要太高!

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到底合不合法?

从合法性来看,转卖者所售产品为正规渠道购买,未造假、未哄抬物价且未侵害他人权益,一般不构成违法。

真要查处,基本上就是转卖者无营业执照、违反当地针对流动商贩的管理规定等等。至于转卖者摆摊使用“蜜雪冰城”招牌,是为表明产品来源,并非恶意侵犯商标权、抢蜜雪的生意,所以蜜雪很难去告。

对于提高价格转售的行为,律师认为,蜜雪冰城将产品售出后,购买者即享有处置权,品牌方无权约束转卖行为。

相反,若品牌方限制转售价格,则可能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中关于纵向垄断协议的规定。

3

蜜雪冰城回应倒卖赚差价

网友直呼格局大

面对此事,蜜雪冰城客服的回应堪称公关范本:

蜜雪冰城客服回应称:“已记录相关情况,将反馈给公司相关部门,后续由专人核实是员工出店售卖还是他人转卖。”"已记录,将核实"——既不说支持也不说反对,毕竟每天3万多家门店的销量里,可能正混着无数个"战凌云"。云南昆明一门店更是鼓励他,并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但未明确反对转卖行为。

网友直呼雪王格局大

也有网友建议:蜜雪冰城不如顺势搞“雪王摊位”。摆在雪王面前两条路:一是学迪士尼抓商标侵权,但可能被骂"欺负摆摊大学生"二是推出"雪王移动餐车"加盟计划,把"战凌云们"变成正规军。

除了小伙这种行为,其实CoCo以及其他奶茶品牌也有类似的摊位。有网友就建议:“蜜雪冰城不如顺势在景区搞‘雪王摊位’,既能打开销量,还能满足刚需,支持雪王将景区的价格打下来!”从品牌角度来看,在景区设摊位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景区是人员密集的场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接触到蜜雪冰城,这是一个绝佳的品牌展示机会。对于消费者而言,景区有了蜜雪冰城的官方摊位,他们就能更方便地购买到正宗的产品,不用担心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同时,官方摊位的价格相对稳定,不会出现过高的加价情况,这无疑是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在炎热的夏天,走在景区里,来一杯清凉的柠檬水,价格还亲民,这简直是一种享受。从市场角度分析,蜜雪冰城进入景区市场,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引发新一轮的竞争。其他饮品品牌可能会感受到压力,从而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不过,景区的租金通常较高,这会增加经营成本,如果不能合理控制成本,可能会影响利润。而且,景区的客流量存在季节性波动,旺季时生意火爆,淡季时可能门可罗雀,如何应对这种不稳定性,也是蜜雪冰城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景区的管理规定也比较严格,需要与景区管理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才能顺利开设摊位。结语这场“蜜雪冰城倒卖事件”,本质上是一场市场供需的自然调节。对消费者:花6元在景区喝到蜜雪冰城,比10元的矿泉水香多了。对转卖者:用劳动赚取合理利润,没毛病。对蜜雪冰城:销量增加了,品牌曝光度提升了,但食品安全和渠道管理问题需要关注。不过,网友已经学会了新商机——“走,去景区卖蜜雪冰城!”最后温馨提示:模仿"战凌云"需谨慎,毕竟不是每个景区都有南京梧桐大道的客流量。但如果你非要尝试,摆摊前记得查查当地政策,别被城管追着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