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理念,是以杀治国。大明刚成立时,朝野就有一种议论,认为元宋亡国,都因宽纵失天下,所以明要行“三十年杀运”。朱元璋是赞同这种看法的。所以,大明建国之初,他就和首席智囊刘伯温同志在治国理念上就有了分歧。 明朝开国时,天下刚从元末战乱中喘口气,满目疮痍,盗匪横行,地方势力还没完全收拾干净。朱元璋打小吃尽苦头,深知乱世得靠硬手段。他当过和尚、要过饭,后来投军打天下,见惯了人性的贪婪和背叛。登基后,他常盯着地图皱眉,琢磨怎么让这江山坐得稳。朝野里有个说法,叫“三十年杀运”,意思是前朝宋元都因为太软弱丢了天下,新朝得靠杀戮立威。朱元璋听了这话,觉得句句在理。 他的“杀运”理念不是瞎来的。元朝末年,官场腐败,贿赂横行,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才给了红巾军起兵的机会。宋朝呢,文人当道,重文轻武,最后被外敌收拾得一干二净。朱元璋总结教训,觉得治国不能心软,尤其是对那些贪官污吏和不听话的功臣。他常说,杀一个贪官,能救万民;除一个隐患,能保百年。这思路简单粗暴,但在他看来,乱世刚平,不杀不足以立威。 洪武年间,他定了不少狠招。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直接剥皮实草,把人皮塞满稻草挂起来示众。功臣开国后要是敢倚功自傲,或者有点风吹草动,他也绝不手软。像蓝玉案、胡惟庸案,动辄杀几万,血流成河。这种高压政策确实让官场抖三抖,地方不敢乱,可也搞得人人自危,连喘气都小心翼翼。 刘伯温跟朱元璋不是一个路子。他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满脑子儒家思想,觉得治国靠的是人心,不是刀子。元朝末年,他当过小官,眼见吏治糜烂,百姓苦不堪言,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要干点正事。投奔朱元璋后,他出了不少力,鄱阳湖大战的火攻就是他的主意。可等到天下定了,他发现朱元璋的路越走越偏,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刘伯温信奉“民为邦本”,觉得战乱刚过,百姓穷得叮当响,朝廷得轻徭薄赋,给大家喘口气。他常拿历史说事儿,尧舜靠仁德服人,周朝靠礼乐治国,哪有靠杀出来的太平?他还精通天象,洪武二年大旱,他上书说这是老天爷不高兴,劝朱元璋赦免轻罪、赈济灾民。朱元璋听了一半,赈灾是干了,可天还是没下雨,他心里估计就嘀咕:这仁政咋没啥用呢? 两人分歧的核心在于看问题的角度。朱元璋盯着官场和功臣,觉得不杀就压不住;刘伯温盯着百姓,觉得不宽就聚不了心。朱元璋要的是立竿见影的威慑,刘伯温要的是细水长流的民心。这俩目标一个短期一个长远,注定尿不到一个壶里。 理念不同,事儿就不好办。洪武初年,朱元璋忙着收拾功臣和贪官,刘伯温却老上书劝他宽刑减税。朱元璋有时候听,有时候烦。洪武三年封赏功臣,刘伯温只得了个诚意伯,四品官,远不如其他开国大将。这明摆着是敲打,意思是你别老跟我唱反调。可刘伯温不死心,洪武四年看朱元璋猜忌越来越重,他干脆辞官回老家,打算眼不见心不烦。 他回了浙江青田,过起了隐居日子,但心里还是放不下来。洪武七年,地方税重得离谱,他又忍不住上书,结果捅了马蜂窝。朝里有人说他不安分,朱元璋没吱声,可也没保他。洪武八年,他突然病倒,很快就没了,65岁。据史料推测,可能跟中毒有关,背后八成跟政敌脱不了干系,甚至有人怀疑朱元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刘伯温一死,他的仁政想法彻底没戏。洪武后期,朱元璋越杀越狠,胡惟庸案牵连几万,连刘伯温的儿子都没逃掉,家破人亡。朱元璋的“杀运”倒是把朝堂震住了,官吏不敢乱来,可代价也不小。老百姓日子没好多少,朝廷风声鹤唳,功臣人人自危。他的铁腕治国保住了江山,可也让大明开局就染上了血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