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18年,张默君把28岁的留学生竺可桢堵在家里,让他娶自己的妹妹张侠魂。竺可桢

1918年,张默君把28岁的留学生竺可桢堵在家里,让他娶自己的妹妹张侠魂。竺可桢并不认识张侠魂,但他打量了下眼前的陌生女子,觉得挺好,竟然答应了。可是20年后,他对着妻子嚎啕大哭。 1890年绍兴东关镇米行老板家里添了个男娃,街坊四邻都说这孩子将来准有出息。 竺家老爹给老幺取名"可桢",这名字取得讲究——老辈人说"桢"是盖房子顶梁的木桩子,摆明了盼着孩子日后能成栋梁之材。 这小子打小就爱琢磨新鲜事,白墙面上画燕子、记青蛙出洞的日子,这些在大人眼里都是孩子气的把戏,没想到竟成了他后来搞学问的看家本领。 十五岁那年背着铺盖卷到上海读书,后来又辗转唐山学土木工程,二十岁那年撞大运考上了公费留洋。 在美国那会儿,竺可桢先是在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埋头苦读,后来又转到哈佛钻研气象学。 要说这读书的劲头,整个留学生圈子里都数得着。 那会儿正赶上国内军阀混战,他在美国待了八年,硬是咬着牙把博士学位给啃下来了。 1918年收拾行李准备回国那阵子,碰上个稀罕事。 有个叫张默君的湖南妹子突然找上门,说是要给自家妹妹说亲。 这姑娘也是胆大,单凭听说竺可桢是个人才,就敢堵着门给妹妹提亲。 更稀奇的是竺可桢居然答应了,连姑娘面都没见着,全凭当姐姐的谈吐就点了头。 要说这张侠魂可不是寻常女子,生在湘乡书香门第,从小跟着哥哥们舞枪弄棒,写得一手好字还能耍两路拳脚。 俩人通了四个月信,等竺可桢回国那天在上海码头见面,张侠魂大大方方掏出支钢笔当见面礼,这就算定情信物了。 转过年腊月里,南京路东亚旅社办了场新式婚礼,这桩"包办婚姻"就这么成了。 婚后的日子过得红火。竺可桢带着哈佛气象学博士的头衔回国,武昌、南京的大学抢着要人。 张侠魂原本在上海女校教书,看丈夫事业越做越大,干脆辞职当起了贤内助。 1928年蔡元培亲自来请,竺可桢接手北极阁气象研究所,两口子搬到南京安家。 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鬼子打进来,浙江大学开始往大西南搬迁。 竺可桢带着师生们跑贵州,张侠魂领着三个孩子在江西泰和安顿。 谁曾想这一别竟成永诀。转年夏天疟疾横行,七岁的小儿子没扛过去,张侠魂自己也病倒了。 等竺可桢从广西赶回来,媳妇已经病得说不了整话,没过几天就撒手人寰。 下葬那天竺可桢干了个让人心酸的事——把当年定情的那支法国钢笔放进棺材。 后来他在日记里写:"衡儿夭折,侠魂病逝,此痛彻骨。"这话后来被收进《竺可桢日记》第一卷,成了那段艰难岁月的见证。 要说这对夫妻也是奇,包办婚姻愣是处得比自由恋爱还瓷实。 张侠魂跟着丈夫颠沛流离从没怨言,竺可桢搞科研忙得脚不沾地,家里全靠媳妇撑着。 后来有学者在《中国近代气象学史》里分析,说竺可桢能在抗战期间坚持科研,跟家庭支持分不开干系。这话在理,要不怎么老话说"家有贤妻,胜过良田千顷"。 可惜天不假年,张侠魂没能看见丈夫后来当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也没瞧见自家男人被尊为"中国气象学之父"。 竺可桢倒是长寿,活到1974年,可最后二十年再没续弦。 老同事说他书桌上常年摆着俩钢笔,一支写字,一支就搁那儿当摆设——明眼人都知道,那是惦记着早走的媳妇呢。 (本文参考信源:中国科学院官网《竺可桢生平简介》、浙江大学出版社《竺可桢日记》第一卷、商务印书馆《中国近代气象学史》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