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并明文规定红薯不准出口,偷渡者会被处死,但那年,我国福建发生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听闻十分焦急,他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将它偷偷编进了回国货船的缆绳里,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1593年,两个相距千里的地方正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在遥远的菲律宾群岛,一种红色的块茎作物正在茁壮成长,这种被当地人称为甘薯的植物,每亩能产出二千多斤的惊人收成。 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这个宝贝后,立即将其视为殖民地的战略资源,总督府颁布了严厉的法令:任何人不得将甘薯带出菲律宾境内,违者将面临死刑。 在西班牙人眼中,这种高产作物是维持殖民统治的重要保障,绝不能让其他地方分享这份财富。 与此同时,万里之外的福建正陷入绝望的深渊,连月的干旱让这片土地变得焦黄,稻田龟裂,麦苗枯死,往年亩产只有两三百斤的庄稼如今颗粒无收,饥饿的阴霾笼罩着千家万户。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名叫陈振龙的福建长乐人正在菲律宾经商,多年来,他往返于福建与菲律宾之间,积累了不少财富,也见识了两地的风土人情,当陈振龙在菲律宾的市场上第一次看到那些红彤彤的甘薯时,他被深深震撼了。 当地土著告诉他,这种作物不仅产量惊人,而且生熟都能食用,连叶子都可以当菜吃,更重要的是,甘薯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 陈振龙立刻意识到,这种作物正是解决家乡饥荒的救命稻草,消息传来,福建的灾情愈发严重,陈振龙夜不能寐,他想象着家乡父老乡亲饿殍遍野的惨状,内心如刀割一般。 他下定决心,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将甘薯带回福建,陈振龙首先花费重金,向当地土著学习甘薯的种植方法,他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从选种到栽培,从浇水到收获,一丝不苟地记在心里。 掌握了技术后,他开始策划如何将甘薯藤偷运出境,第一次尝试时,陈振龙将几根甘薯藤小心地藏在货物箱子里,当他来到海关时,检查人员例行检查货物,很快就发现了这些可疑的植物。 面对质疑,陈振龙装作不知情的样子,声称自己年老眼花,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海关人员将信将疑,念在他是初犯,只是没收了甘薯藤,给了口头警告就放他走了。 第二次,陈振龙改变了策略,他将甘薯藤巧妙地编织进一个藤篮中,然后在篮子里放上干鱼和其他海鲜作为掩护,这个伪装看起来天衣无缝,但当地人对甘薯太过熟悉了。 一个眼尖的菲律宾人认出了藤篮中的甘薯藤,立即大声喊叫起来,愤怒的当地人将陈振龙当作小偷,对他拳打脚踢,这位五十岁的老人被打得鼻青脸肿,好在有人念他年纪大了,才没有将他送进监牢。 遍体鳞伤的陈振龙并没有放弃,他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必须想出更加巧妙的办法,经过深思熟虑,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策。 陈振龙再次花费巨资购买了一根珍贵的甘薯藤,这一次,他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来到停泊在港口的中国商船旁边,他将甘薯藤仔细地编织进船只的缆绳中,让它与绳索融为一体。 为了进一步掩饰,他还在缆绳和甘薯藤上涂抹了厚厚的淤泥,让整根缆绳看起来脏兮兮的,毫不起眼,第二天,当商船准备启航时,海关人员照例进行检查。 他们仔细搜查了船舱的每一个角落,翻遍了所有的货物和行李,甚至连陈振龙的私人物品也没有放过。 由于前两次的失败,海关对陈振龙格外关注,检查得更加严格,但是,涂满泥巴的缆绳看起来实在太普通了,没有人会想到其中竟然藏着改变历史的宝贝。 商船终于获得了出港许可,当船只驶出菲律宾海域的那一刻,陈振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商船终于抵达福州港。 他按照在菲律宾学到的方法,让儿子将甘薯藤种在自家院子里,这根历经千辛万苦才带回来的藤条,承载着拯救千万百姓的希望,甘薯藤不负众望,很快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个月后,当陈振龙挖开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根根红彤彤的甘薯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手臂,沉甸甸的收获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陈振龙立即让儿子快马加鞭,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福建巡抚金学曾,面对严重的饥荒,金学曾正愁眉不展,听到甘薯的神奇功效后,他立即下令在全省推广种植。 甘薯在福建大地上迅速传播开来,这种神奇的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强,很快就在各地生根发芽。 饥饿的百姓们发现,这种红色的块茎不仅能填饱肚子,味道还相当甘甜,他们给这种救命的作物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红薯。 一根从菲律宾偷运回来的甘薯藤,最终拯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从福建开始,红薯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农业史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陈振龙用他的勇气和智慧,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陈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