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万国人去越南打工,为啥不愿回国?越南待遇难道比中国更好。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越南明明很多方面都不如我们中国,可上百万的国人去越南打工后,竟然都不愿意再回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些不愿回国的同胞,大多不是去当流水线 “螺丝钉” 的。在越南的中国鞋厂,一个机修工月薪轻松破万,比国内同行高出一大截。
为啥?越南制造业正处在 “野蛮生长期”,外资工厂扎堆涌入,可当地熟练技工严重短缺。就像半导体行业,越南每年需要 10 万工程师,本土却只能培养出 500 人,缺口全靠中国技术人员填。这种 “卖方市场” 下,有技术的中国人自然成了香饽饽。
除了薪资,越南的 “性价比生活” 也很诱人。在河内郊区,月薪 3000 元就能租到带院子的独栋小楼,早餐一碗牛肉粉只要 5 块钱。
对比国内一线城市的房贷压力,这里简直是 “打工人的乌托邦”。更有意思的是,越南姑娘对中国小伙格外青睐,在国内婚恋市场不占优势的男性,到了越南反而成了 “香饽饽”。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职业发展的 “降维打击”。在国内可能只是普通技工,到了越南直接晋升车间主管;原本在跨境电商公司当客服,到了胡志明市就能独当一面开拓东南亚市场。
这种 “从执行者到决策者” 的转变,带来的成就感可比工资涨幅更让人上头。
当然,越南也不是天堂。胡志明市房价直逼 4 万 / 平,一碗牛肉面卖到 27 块,物价直追国内二线城市。但对大多数技术人员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生活压力小的非一线城市。
就像在北宁省,既能享受月薪 1.2 万的待遇,又能避开大城市的喧嚣,这种 “折中主义” 生活反而更符合现代人的追求。
更深层的原因,还得从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说起。中美贸易摩擦后,三星、富士康等企业把生产线搬到越南,配套的中国供应商也跟着 “出海”。
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技术,还把中国的管理模式复制到当地。于是出现了一种奇妙的 “反向输出”—— 中国工程师教越南工人操作机器,中国经理用 KPI 管理越南团队,这种 “文化输出” 带来的认同感,比单纯赚钱更让人有归属感。
但咱们也得理性看待。越南的低税率政策正在收紧,跨国企业所得税率从 5% 涨到 15%,未来用工成本可能进一步上升。
而且越南基础设施薄弱、供应链配套不全,这些短板短期内难以解决。对个人来说,在越南积累技术和管理经验是跳板,但长期发展还得看国内产业升级的机遇。
这场 “越南打工潮”,本质上是全球化浪潮下的人才流动。当国内内卷加剧、竞争白热化时,越南提供了一个 “曲线突围” 的机会。
但无论在哪里,真正的竞争力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技能和视野。就像那些在越南当上厂长的中国技工,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越南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把中国制造业的 “硬核实力” 带了出去。这事儿,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