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8名被脱光衣服的亚美尼亚少女,被钉在十字架暴晒的照片,看了让人痛心! 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已陷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长期的对外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内部经济衰退、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而亚美尼亚人,作为帝国内部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群体,不幸成为了各种矛盾交织下的牺牲品。 早在公元 4 世纪,亚美尼亚人就接受了基督教,并组成了亚美尼亚教会。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虽然亚美尼亚人享有一定程度的宗教、文化和自治权利(米勒特制度),但作为非穆斯林族群,他们始终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 他们不能携带武器,被优先征兵,还要缴纳更多的税收。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亚美尼亚农夫辛苦劳作,好不容易迎来丰收,却可能突然被穆斯林地主以各种名目强行征收 “额外税款”,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一位亚美尼亚商人凭借智慧和辛勤积攒了些许财富,却可能因穆斯林官员的一纸勒索信,瞬间财产被席卷一空。 19 世纪 80 年代,一名穆斯林地主试图强征亚美尼亚村庄的粮食,遭到村民的抵制,双方发生冲突。 最终,地主在武装力量的掩护下,将村庄的粮食全部掳走。这一事件不仅让整个村庄陷入饥饿的困境,更让亚美尼亚人对未来感到极度恐惧,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周边的一些民族,如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下,纷纷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对亚美尼亚人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他们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觉醒,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兴起。 一些亚美尼亚知识分子成立了诸如 “亨恰克党” 和 “达什纳克党” 这样的政治组织,他们呼吁民族觉醒,甚至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来争取自治权。这些组织的活动,犹如在干燥的柴堆上点燃了一把火,让奥斯曼帝国政府深感不安。 苏丹阿卜杜勒 - 哈米德二世公开宣称:“亚美尼亚人是帝国的毒瘤,必须用铁腕手段予以清除。”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选择加入同盟国一方,与协约国作战。 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多条战线上遭遇惨败,尤其是在与俄国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在战争的巨大压力和国内困境的双重作用下,奥斯曼帝国政府急需寻找一个替罪羊来转移国内矛盾,而亚美尼亚人不幸成为了这个 “背锅侠”。 当时,由于亚美尼亚人与俄国有着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且部分亚美尼亚人生活在奥斯曼帝国与俄国的边境地区,奥斯曼帝国政府便无端指责亚美尼亚人通敌叛国,为俄军提供情报。 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奥斯曼帝国内部对亚美尼亚人早已存在的仇恨之火。 在一些地方,仅仅因为传言某个亚美尼亚村庄为俄军提供了情报,奥斯曼帝国军队就会将整个村庄的人集体枪决。 1915 年 4 月 24 日,在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235 名亚美尼亚领袖被奥斯曼帝国当局逮捕,随后遭到处决。 这一夜,它标志着亚美尼亚大屠杀的正式开始。 在处决了亚美尼亚的精英阶层后,奥斯曼帝国政府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迫害行动。1915 年 5 月末,奥斯曼政府颁布法令,以 “军事必要” 为借口,下令将全部亚美尼亚族裔押运到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地带。 这一所谓的 “迁移”,实际上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死亡行军。 一位幸存者回忆道:“我们被迫沿着沙漠的道路前行,太阳炽热地烤着大地,脚下的沙子滚烫。我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孩子们哭着喊着要吃的,大人们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奥斯曼士兵时不时地会对我们进行殴打,稍有反抗就会被枪杀。 一路上,到处都是尸体,有老人、妇女和孩子,那场景就像人间地狱。” 奥斯曼军警对亚美尼亚妇女和女童实施了骇人听闻的性暴力。许多女孩被强奸致死,一些女性被迫嫁给土耳其人,改信伊斯兰教。 美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亨利・莫根索在给国务卿的电报中曾写道:“亚美尼亚少女惨遭凌辱,许多人不堪受辱而自杀。” 甚至一些土耳其官员公然宣称,强奸是消灭亚美尼亚人的一种手段。 叙利亚的代尔祖尔沙漠,成为了这场大屠杀的集中地,被人们称为 “无声的墓地”。在那里,大量亚美尼亚人被迫挖掘自己的墓穴,然后被集体射杀或用刀砍死。 据估计,在 1915 年春到 1916 年秋这一年多的时间内,生活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地上的 200 万亚美尼亚人中,约 100 万亚美尼亚人在屠杀和驱逐中遇害,其余的人成为奴隶,流亡国外,或被土耳其伊斯兰社会同化。 面对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奥斯曼帝国政府却试图对外掩盖真相。他们销毁了大量与屠杀相关的文件和证据,对国际社会的询问和调查采取敷衍和否认的态度。 直到 1922 年,大屠杀的主谋之一泰拉特帕夏在柏林被大屠杀幸存者所罗门・特利里扬刺杀,他终于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另一位元凶恩维尔帕夏在一战结束后逃亡德国,后经共产国际推荐前往苏俄,不久在中亚从事反苏维埃的活动中被苏联红军击毙。 1915 年那 8 名被钉在十字架上暴晒的亚美尼亚少女,她们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