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你以为的林则徐被贬新疆:风餐露宿,风吹日晒。那你就错了,那不是林则徐,那是林冲。

你以为的林则徐被贬新疆:风餐露宿,风吹日晒。那你就错了,那不是林则徐,那是林冲。 1941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打回老家镇江听令,不久后就传来圣旨,将林则徐发配到伊犁。 镇江到伊犁相距千里,林则徐从1941年盛夏,足足走到1942年寒冬才到,路途遥远是真,但林则徐并未走的艰辛。 “伊犁上下,终于将林大人您给盼来了!” 林则徐刚出现在新疆地界,伊犁将军布彦泰派来的欢迎队伍,就已经守候在了路边。 明明是被贬谪流放到边疆,林则徐却受到了热情的招待。随行将士名为押送,实则保护,林则徐带着齐全的办公用品,虽然简朴但是气势不减。 布彦泰恭敬地送上粮食和牲畜,为林则徐在伊犁安家,未及细数林则徐的“罪状”,就将执掌粮饷的印鉴交给了林则徐。 布彦泰是镇守一方的大员,为何对被革职查办的林则徐如此尊崇,玄机就在道光发配林则徐的诏书中。 林则徐被贬谪,是道光皇帝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 英军在强硬的林则徐那里碰了钉子,转头从广东北上,挥兵威胁北京,清政府内部软弱的那一派,趁机诬陷林则徐。 当道光给林则徐按上“误国病民”“营务废弛”等罪名时,朝堂内外议论纷纷。 林则徐虎门销烟,那是利国利民的壮举,深受鸦片毒害的百姓,无不称赞林则徐的作为。 鸦片的硝烟引来英军狼烟,清政府受到重创,必须给火炮尖利的洋人一个交代,林则徐成为了“替罪羊”。 道光皇帝最后命令林则徐去伊犁“效力赎罪”,重点还在于“效力”两个字,一是为了平息事端,二是让林则徐在伊犁有所作为。 再看林则徐这一路,没有跋山涉水的狼狈,一路上沿途考察,还出手治理了不少事务,仿佛“钦差大臣”一般。 刚走出老家,就被好友魏源拦下,林则徐将自己主持翻译的《四洲志》托付给魏源,这就是后来的《海国图志》。 此时传来黄河决堤的消息,道光帝立刻又是一道谕旨,暂缓伊犁之行,让林则徐先去救灾济民。 林则徐日夜督工,治理水患,为黄河沿岸的百姓殚精竭虑,又立了大功。 林则徐为此累到生病,道光特意给林则徐批了病假,让林则徐休整了两个月,才前往伊犁戍边。 正是在这期间,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名言。 到了伊利之后,林则徐被贬谪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布彦泰将军把治理边疆的重任交给林则徐,林则徐成为了没有名号的父母官。 林则徐治水经验丰富,在当地兴修水利,缓解干旱,恢复耕田。布彦泰大兴屯田,没有林则徐的帮助,是办不到的。 一时间,伊犁开垦将近20万亩的荒地,汉民和维民都得到安置。道光皇帝见林则徐干得好,又派他去开发南疆,足迹遍布南疆八城。 耕地问题得到改善,林则徐又将内地的纺织技术在当地推广,把先进的纺车引进到了新疆。 林则徐被贬谪期间,新疆的治理得到极大的推进,边塞大漠,处处都在传唱林则徐的功绩。 虽然远离朝廷,但是林则徐把“苟利国家生死以”落到了实处,治理边疆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守卫边疆的方法。 林则徐意识到沙皇俄国对西北边疆的威胁,将自己的建议整理成为资料,后来清政府形成抗英防俄的塞防论。 1845年,道光帝将林则徐召回京,封官加爵,以示对林则徐的嘉奖。 林则徐已经垂垂老矣,在边塞多年辛苦,让林则徐疾病缠身,可是他却放心不下西北防务。 回乡修养途中,林则徐与一位少年英才彻夜长谈,谈得就是西北防务,这位少年人,就是后来的左宗棠。 “我老了,守卫西北的重任,就看你们年轻人了!” 林则徐对左宗棠的为官之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左宗棠抬棺出征伊犁,看到茫茫西北边塞之时,可能也会想起多年前那一天,林则徐对他的嘱托。 道光帝当初贬谪林则徐的时候,恐怕也意料不到这一旨意的影响如此深远。 参考资料:林则徐贬戍新疆,短短几年留下哪些丰功伟绩?2024年08月19日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