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前夕,朱德、彭德怀、贺龙三位元帅突然联名找到了毛主席,他们火急火燎,直奔中南海,只为了一个人:贺晋年。他被定为大校,三位元帅都不同意,他们觉得这是“低看了老战友”,毛主席听完,也皱起眉头:"贺晋年起码也得是少将。"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很多人说,1955年的授衔是新中国军队的一件大事。 贺晋年1910年出生在陕西安定贺家湾。家里是地道农民,穷是常态。母亲靠打零工拉扯几个孩子。少年时的贺晋年,读书不多,但心里总有一团火。1927年,刚刚高中毕业,他赶上了全国动荡的年代,也跟着走进了革命的队伍。第二年就成了共产党员,很快又投入了陕北红军。 陕北那地方山高沟深,外人说穷得叮当响。可也正是这些黄土沟里出来的青年,把革命火种一点点烧旺。贺晋年最早是跟着谢子长、刘志丹他们干的,办过农会,做过兵运,跑过甘肃、宁夏,差点在敌人枪口下丢了命。说白了,他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1934年以后,贺晋年在红军里渐渐站住了脚。他没什么花架子,打起仗来不要命。安塞一仗,他带着几十号人端了地主武装的碉堡,把缴获的枪全分给穷苦娃子。有回敌人围剿陕北苏区,红军几乎弹尽粮绝,贺晋年带队员钻进大山,十几天吃树皮草根,愣是把队伍带了出来。 那时候队里最讲“老资格”,谁打过硬仗,谁能给老百姓带来希望,谁就能服众。贺晋年年纪轻,资历却实打实地摆在那儿。后来中央红军到陕北,毛主席专门点了他的名字,给他恢复番号,让他带着红二十七军守在前头。这种信任,不是谁都能有的。 抗日战争爆发,贺晋年调到八路军留守兵团,管着三边的防务。延安周边,不时有土匪和特务活动。有一年,周恩来路过崂山差点出事,就是他领兵冲上山,把土匪一锅端。打完仗他没邀功,也不说大话,转身继续守防线。 时间到了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系统评定军衔。这可不是随便一排就行。每个人的履历、战功、影响都要仔细梳理。部队里的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顶军帽上的星星,更是一份从战火中熬出来的认可。 贺晋年那会儿,正是装甲兵副司令员。按理说,他在东北、江西、陕西各大战场都立下了功劳,资历也够深。可偏偏到了关键时刻,他的名字后面只写了“大校”。 这消息一传出,队里炸了锅。可贺晋年本人倒很平静,照常穿着旧军服,每天到机关上班。身边人劝他去找组织说理,他只摆摆手,说啥都没用。 可元帅们却坐不住了。朱德、彭德怀、贺龙三个人,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一合计,火速赶往中南海,直接找毛主席。 这天傍晚,三位元帅进了毛主席办公室,没有寒暄,直奔主题。朱德先开口:“主席,贺晋年这事,咱们得重新掂量掂量。他是我党我军的老战友,不能低看了。”彭德怀跟着说:“当年带兵打仗,贺晋年是个顶梁柱。这样定太低了。”毛主席一听,眉头皱起来,沉吟半晌,最后拍了板:“他怎么能是大校呢?起码得是少将嘛。” 这句话,分量不轻。后面的流程很快调整,贺晋年被提为少将。 其实贺晋年被低评,还有些说不出口的原因。他当年在东北工作,和高岗走得近。高岗出事后,很多人都被牵连,组织上顾虑重重。授衔时,干脆就压低了一级。 可这些过往,贺晋年本人没辩解。他始终觉得,革命路上难免有坎坷,多一星少一星,不必太在意。授衔后,他照常和机关食堂的厨师一块儿吃饭,房间里还是那张老式行军床。有人开玩笑说他不讲排场,他笑着回一句:“打仗的时候,谁在乎衣服新不新?” 时间一晃到了晚年,贺晋年身上的军装依旧洗得发白。他没多少架子,也从不和人争功。 他这辈子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塔山阻击战那年,十一纵队顶着敌人的炮火,硬是把阵地守住,没人退后一步。后来有人问他,什么是军人的本分,他想了想,说:“打仗能往前冲,和平年代能把分内事做好,这就够了。” 退休以后,贺晋年种花、养兰草,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书画竹。他没什么大话,也不喜欢被人提起老将军的名头。有人问他勋章去哪儿了,他乐呵呵地说:“都锁在抽屉里,心里清楚比挂在胸前强。” 他走的那年,院子里的花开得正好。老部下来看他,没哭也没闹,只是坐在床边聊了会儿天。走出门口,谁也没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