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2年10月,16岁的女护士王清珍,用时三天三夜整理好了黄继光的遗体,没想到

1952年10月,16岁的女护士王清珍,用时三天三夜整理好了黄继光的遗体,没想到多年后她却自责地说自己忘了一件事。 (参考资料:华龙网——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原型王清珍逝世,曾收敛黄继光烈士遗体) 2023年,一位名叫王清珍的老人去世了。她曾经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卫生员,还为烈士黄继光整理过遗体。但临终前,她却有一件事始终放不下,这也成为了她一生的遗憾。 抗美援朝战役打响时,还不满15岁的王清珍就进入了部队。1951年,她奉命来到了战场,与其他医务人员一起,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上抢救伤员,给受伤战士带去生命的希望。 王清珍参加过那场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那时的作战环境非常恶劣,战士们借助狭窄阴暗的坑道躲避子弹,经常要窝缩在潮湿的坑洞里,受伤人员也被安置在这些地方。 王清珍每天的工作,就是到洞中给战士疗伤。因为医务人员短缺,她不仅要负责给战士清理伤口,更换纱布,还要承担起护工的工作,照顾伤员的饮食起居。对伤势过重,没力气咀嚼的战士,王清珍还会贴心地将食物嚼碎后再喂给他们。 对于王清珍等卫生员来说,照顾这些英雄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那时候医疗器械奇缺,很多时候都只能采用最原始的人力。有的战士因为伤病无法自主排尿,经常被尿憋得痛苦呻吟,王清珍听在耳里,心中焦急无比。 她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嘴吸的方法为伤员导尿,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痛苦。看着这个年轻的小姑娘,如此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伤员们都深受感动。 抗美援朝的经历在王清珍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她终身难忘的事。1952年的时候,战士黄继光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枪口,为战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血肉之躯与火力猛烈的机枪相遇,不用看都知道是一副什么场景。战士们找到遗体时,很多人都忍不住哭了起来。后来,部队将遗体运回了大本营,王清珍的任务就是为他整理遗体。 此时的王清珍已经在战场上待了一年多了,可以说见惯了各种伤势,但看到黄继光的那一刹那,她还是惊叫出声。英雄的遗体血肉模糊,只能说勉强看得出一个人形。 伤势最可怕的地方是胸腔,那里早就被打得稀烂,伤口从前胸直接贯穿直后背,形成一个可怖的空洞。令人心痛的是,尸体至死都保持着战斗的姿势,手臂弯曲,僵硬得根本掰不动。 遗体要收殓入棺,必须把抬起的手臂掰直贴近身体,但王清珍知道,硬掰是不行的,即使有这个力气,也可能对遗体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为此,她拿来热水袋,紧紧贴着尸体僵直扭曲的部分,就这样一点点将其捂热,整整用了3天时间,她才把变软后的遗体整理妥当。 在整理时还遇到了另一个困难,那就是给遗体换衣服。且不说遗体已经损坏得不成样子,光是干涸后的鲜血,就已经牢牢将衣服沾在了身上,撕都撕不下来。 王清珍想了一个法子,她拿来清水,一点点把血衣浸湿,衣服湿透后变得柔软,但依然很难和尸体剥离。她就拿着剪刀,一点点把衣服剪碎然后撕下来,在她耐心的操作下终于完成了整理工作。英雄换上了笔挺的军装,变得庄严肃穆宛如沉睡。 遗体告别会上,战士们齐齐排列于前,向英雄致敬。看着眼前的一幕,王清珍的内心百感交集,能够让英雄体面地和战友们告别,这是她最欣慰的一件事。 后来,王清珍的故事登上了大荧幕,在电影《上甘岭》中,一名叫王兰的卫生员,就是以她为原型而创作的。 电影中的一幕,令所有观众都哽咽不已。年轻的王兰端坐在伤员中,给他们唱起了歌,那是一首非常感人的爱国歌曲。她优美的歌声给了战士们力量和安慰,没人能忘记这个天使一样的卫生员。 对于王清珍来说,抗美援朝的经历是她一生最难忘的记忆,特别是给英雄整理遗体这件事,直到晚年她都念念不忘。因为遗体损坏太严重,没能将遗体修补完整成为了她最大的遗憾,但大家都知道,她已经做到最好了。 战争结束后,王清珍被分配到了一家医疗器械厂。60年代因为国家需要,她放弃了安逸平静的生活,再次回到部队,继续从事熟悉的卫生员工作。因为她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1962年经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王清珍的经历,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缩影,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和平奉献一生的人,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