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陶氏家训: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被称为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陶渊明曾祖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手握军队重权,都督八州军事;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陶渊明的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陶渊明,喜欢吟诗作赋,经常邀请气味相投的文友,推杯换盏、吟诗对赋。如此,竟养成嗜酒癖好。据说“陶醉”一词,就是由 “陶(渊明)醉(酒)而来。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分别为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在他眼里,五个儿子都不成气候。他在《责子》一诗中,写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大意是,他这几个孩子,老大懒惰,老二厌学,老三老四都十三岁了,还不识数,老五马上就九岁了,整天就知道玩梨和栗。

陶渊明的《责子》诗,不无戏谑成份。作为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史的大诗人,曾留下不少家训之语,从中可以看出,对子孙的殷切期望。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时,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啊。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从公元427年之后,陶渊明一脉后人,以千年家族横向比较,在历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确实不算多,“据《陶氏史记》记载,唐宋以来,浔阳陶氏考取进士者共七十五人,文武举人者约一百二十八人,他们继承先祖遗风,廉洁为官,谨守法度,赢得后人的景仰与赞誉。”

陶渊明后代随着时代迁徙,有的分支分布在湖南常德与益阳、江苏的南京。

明永乐二年,陶渊明长子的后代璋公与珙公,一同从江西迁徙来湖南,一个定居益阳安化,一个定居常德汉寿。自此以后,这一脉的陶氏后人就在湖南繁衍生息了。潜公好学问,但他的后人似乎在这一点上与他背道而驰,陶氏一族显少有文人墨客,却多武将。陶氏后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侨胞中也有他们的身影,而其中较为有名的有原兰州军区副政委陶方桂(汉寿人)、原国军中将陶诚远(澧县人)。都属于常德陶氏一脉。

相反,陶渊明家族在传到陶渊明之前,颇为显赫。其曾祖陶侃的母亲,姓湛,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故事被载入了《晋书·列女传》。一个故事是“截发延宾”,说的是风雪之夜,来了客人,但是,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于是,湛氏就铡碎睡觉用的草垫子,拿来喂客人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了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另一个故事是“封坛退鲊”,她的儿子做小官时,分管渔业,有一次,儿子托人把一坛公家的腌鱼送给母亲。湛氏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啊。”

这位了不起的母亲湛氏,培养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东晋时期名将陶侃。

陶侃出身贫苦,少年丧父,在陶母的悉心教诲下,养成了好学、勤奋、清廉的优秀品质。陶侃从军三十余年,多次平定战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喜文辞,行文如流”。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著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是大诗人,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二十条一千三百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

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

陶侃之母被称为古代“中华四大贤母”之一,陶母的贤能智慧,陶侃的勤勉忠诚,陶渊明的仁义宽厚,共同构筑了陶氏家训的精神内核。这部家训还有这样的语句:“齐家本于修身……故必敬以持己,恕以及人,三畏儆心,四知接物,庶身端心诚,合族有所准则矣。”

以这部陶氏家训正式成文的时间而言,已是清末时期,自其先祖陶渊明至清末,时隔一千五百年左右。一千五百年中,陶氏家族曾出现过几十位进士,现代出现过两位将军,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陶渊明之前的陶母、陶侃言传身教的良好家风。

然而,我们发觉,陶渊明的曾祖父为大司马,祖父、父亲做过太守,其本人也曾入仕为官,连续四代为官,且均有清廉之名,且曾祖父与其均有诗文传世,虽比不上东汉末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的辉煌,却也有一定可比性。但是,自陶渊明之后,这种辉煌没有持续下去,尽管陶氏后代仍有进士、举人、将军出现,从千年家族的横向比较,在人才数量与影响力上,仍不免留下了一丝遗憾;尽管从现在看来,自陶渊明高祖母开创的良好家风,得到了较好的千年传承,但引发我们思考的是,家风是否属于“道”的层次,一个家族要得到更好的传承,是否还需要一定的传家之“法”?

探究耕读传家对于家族传承的影响,之所以选取陶渊明家族作为例子,是因为陶氏家族自陶渊明之后,确实出现了好家风得以传承,但家族却近于沉寂的状况,这固然没打破凡事有盛必有衰的事物发展规律,固然有门阀世家自东汉兴起,至隋唐实行科举制后没落的历史原因,固然有陶渊明生逢乱世的因素,固然与陶渊明追求超然世外的价值观有关,但矛盾之处在于,陶渊明确实不止一次向子孙提出了具家训性质的期望与教诲,传承了其高祖母、曾祖之风。

如前所述,耕读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耕读传家对于子孙后代,对于家族传承,起着正面的效果彰显的作用,陶渊明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耕读文化实践者之一。

那么,为什么陶氏家族到了陶渊明,本应更辉煌的这一代,却呈现出了类似于分水岭的现象?

结论也许可以这样归纳:一是,陶渊明之后的五百年,史上第一部明确以耕读为传家法宝的家训著作《章氏家训》才出现,在陶渊明年代,尚无耕读传家先例可循,包括其本人在内,尚无人有此感悟,于是,开创中国田园诗派的典型耕读实践者,也只好遗憾地错过;二是,古今中外,凡家训者,都离不开劝读劝善,或择其一,诚然,这对家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的好处,但是,家族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尚需入世的功名利禄支撑着,才能较好地传承,这就需要在“道”的层面之下,佐以传家之“技”,这点上,劝读劝善显得略为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