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明朝年间,朱元璋下令抄家,这家的8岁的孩子怒怼朱元璋:“我爷爷为你挡箭,父亲也为

明朝年间,朱元璋下令抄家,这家的8岁的孩子怒怼朱元璋:“我爷爷为你挡箭,父亲也为你战死疆场,如今却要抄我家?”朱元璋看着他微笑着说:“我只是抄家而已,你应该谢我才对。” 鄱阳湖的浪头拍打着战船,陈德用脊背挡住九支飞箭时,大概想不到二十七年后自家会被满门抄没。 这个出身凤阳的泥腿子将军,用命换来临江侯的铁券丹书,却换不来子孙三代安稳。 朱元璋的屠刀落下时,连八岁小儿都知道质问帝王:忠烈两代人的陈家,凭什么落得这般下场? 事情得从元末乱世说起。陈德跟着朱元璋打天下那会儿,不过是扛着锄头投军的庄稼汉。 鄱阳湖大战那天,陈友谅的舰队黑压压压过来,朱元璋的船被暗礁卡住动弹不得。 眼瞅着张定边带着人杀到跟前,陈德扑上去就把朱元璋按在甲板上。 九支箭扎进肉里的声响,混着朱元璋那句“他日得天下必不相负”的誓言,在血腥味里泡成了陈家三代人的保命符。 活下来的陈德封了侯,岁禄一千五百石,连徐达这些老兄弟都要给他让道。 可战场上捡回命的武人不懂弯弯绕,1380年胡惟庸案闹起来时,陈德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他儿子陈镛袭着爵位,跟着大军南征北战,三十出头就死在云南战场上。 按说这般忠烈该得善终,偏生陈镛生前跟胡惟庸党羽喝过酒——这就成了催命符。 朱元璋收拾胡党的手段狠得吓人。三万多人头落地那会子,连跟胡惟庸说过两句话的都要算同谋。 陈镛战死的军功抵不过“结党”的嫌疑,1390年圣旨下来抄家时,陈家只剩个八岁娃娃陈子善。 那孩子穿着粗布衣裳被拖到殿前,梗着脖子问:“爷爷为你挡箭,父亲为你战死,凭什么抄我家?” 龙椅上的朱元璋眼皮都不眨,甩出句“没灭九族已是开恩”,生生把救命恩人的血脉逼成流民。 要说这里头的弯弯绕,得掰扯朱元璋坐稳江山后的心病。早些年兄弟们提着脑袋打天下,封侯拜相时个个拍胸脯说忠心。 可真到了太平年月,这些手握兵权的老伙计就成了扎在龙椅上的刺。 胡惟庸案不过是个由头,借机把淮西勋贵集团连根拔起才是正经。 陈德家两代掌着兵权,就算没谋反的心思,在朱元璋眼里也是悬在头顶的刀。 陈家的遭遇不是独一份。李善长、蓝玉这些开国元勋,哪个不是先封侯后灭门? 朱元璋搞的那套锦衣卫,成天盯着功臣宅邸找错处。 野史里传,有回徐达背上生疮,朱元璋故意赐他蒸鹅——谁不知道生疮吃鹅必死?徐达流着泪啃完鹅肉,当晚就咽了气。 这些故事真假难辨,却把朱元璋“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性子描得透透的。 再说回陈子善。这孩子被夺了爵位赶出南京,靠着乡邻接济才没饿死。 成年后隐姓埋名在浙江落脚,有说当了私塾先生的,也有说出家当和尚的。 倒是他爷爷陈德救主的故事,被老百姓编成戏文到处传唱。 茶馆里总有人拍着桌子骂:“朱皇帝忒不地道,救命恩人都下得去手!”说书先生连忙捂人嘴巴:“可不敢胡说!洪武爷那是给子孙扫平道路呢!” 这桩公案过了六百多年,倒有了新说法。2024年南京修地铁挖出块残碑,上头刻着“临江侯陈”的字样,考古队顺着摸到座明代古墓。 2025年《国家宝藏》节目做了专题,请来陈家后人展示祖传的铁券——说是铁券,早被岁月啃得只剩半块。 那陈姓后人对着镜头苦笑:“老祖宗拿命换的免死牌,到头来还不如块废铁。”这话说得扎心,却把封建皇权的无情道尽了。 老话说“飞鸟尽,良弓藏”,放在朱元璋身上再贴切不过。 他要不是把功臣清理得干干净净,朱棣后来哪能那么容易篡位?陈家的悲剧,既是皇权与将权的死结,也是帝王心术的活教材。 如今鄱阳湖早就没了硝烟,倒是游客们常指着某处礁石说:“看!那就是陈德救主的地方!”历史的血泪,终究化作了山水间的谈资。 信息来源: 《明史·陈德传》 《明史·胡惟庸传》 南京博物院《明初勋贵世系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所《洪武勋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