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日本首相突然宣布:5月2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党首辩论中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要求把5公斤装大米价格压到4000日元以内(约200元人民币)。 这哪是天灾?分明就是人祸! 这一切还得从去年夏天说起,2024年,日本遭遇了千年难遇的极端高温,全国平均气温比往年高了1.48度,创下有史以来的最热纪录。 这高温一折腾,水稻可遭了殃。像新潟县这种专门产优质越光米的地方,稻穗被晒得发育不良,米粒里的淀粉都没长好,煮出来的米饭要么夹生要么口感发柴,直接导致一等米比例从往年的70%多暴跌到61.8%。 但您猜怎么着?日本全国大米总产量非但没降,反而比2023年多收了18万吨,达到679万吨。这就奇怪了,产量明明增加了,咋还闹米荒呢? 这里头的猫腻,全在日本农业那套“骚操作”里。二战后,日本人吃饭从顿顿米饭改成了偶尔吃面包,大米需求下降,价格跟着跌。为了保住农民的钱袋子,农协牵头搞了个“减反政策”,说白了就是限制种水稻的面积,谁少种就给谁发补贴。 不得不承认,这招确实稳住了米价,但也把日本大米市场给玩成了“温室花朵”。到2024年,日本水稻种植面积比巅峰时期少了快一半,全国四成水田都改种别的作物了。 更绝的是,农协还游说政府对进口大米征收778%的超高关税,哪怕国际市场大米便宜得跟白菜似的,日本老百姓也只能买贵得离谱的国产米。 去年高温虽然让优质米减产,但次等米其实多了不少。按说次等米便宜点卖给食堂、饭团店啥的,也能缓解供应压力。可农协压根不这么想,他们宁可把次等米囤在仓库里,也不愿意降价卖。 为啥?因为次等米价格跌了,会拖累整个大米市场的价格体系。就像2024年秋天,新潟县的次等米批发价每60公斤才1.5万日元,可一等米却涨到2.9万日元,差价快翻倍了。农协算盘打得精:保住高端米的高价,农民收入才不会缩水。至于普通老百姓能不能吃得起,那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 更让人上火的是政府的应对措施。去年夏天米价刚开始涨的时候,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就呼吁赶紧投放储备米救急,可农林水产省一口回绝,理由是“新米马上就上市,投放储备米会影响流通”。 结果呢?新米上市后价格非但没降,反而跟着涨。到2025年2月,5公斤装大米均价涨到3892日元,比去年同期贵了90%。直到这时候,政府才磨磨唧唧放出21万吨储备米,可等这些米真正摆上超市货架,已经是3月底了,而且只有461吨到了消费者手里,连投放量的千分之三都不到。老百姓气得直骂娘:“这哪是投放储备米,分明是在仓库里养米虫!”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的一番话。2025年5月,他在公开场合说:“我从来没买过米,支持者送的米多到能开店。” 这话说得轻巧,可当时日本超市里5公斤大米已经卖到4217日元,普通家庭一个月伙食费就得花掉小半工资。老百姓气得直骂:“当官的吃着免费米,却让我们吃天价米!”迫于压力,江藤拓不得不辞职,石破茂也只能跟着道歉,但这事儿已经把政府的公信力败得差不多了。 现在日本老百姓是啥处境呢?大阪的学校把学生午餐的米饭供应从每周三次减到两次,用面包凑合。东京的上班族中午不敢点带米饭的套餐,改吃拉面。更绝的是,不少人专门跑到韩国旅游,就为了背几袋便宜大米回国——韩国大米价格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这种魔幻场景,简直就是日本农业政策的“活教材”。 说来说去,日本米价暴涨根本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政府为了讨好农协,几十年如一日地搞保护主义,把市场玩成了一潭死水。农协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宁可让大米烂在仓库里也不降价。再加上官僚们决策迟缓、脱离实际,最终把好好的大米市场搅成了一锅粥。 石破茂现在拍胸脯要压价,可他手里既没粮又没钱,还得看农协脸色,这军令状能不能兑现,恐怕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