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小战士许明习被越军包围,敌人见他孤身一人,而且子弹已经打光,不由得嚣张起来:“投降吧,中国娃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秋,云南边境战线传来急报,前线部队在罗家坪地区取得突破,成功攻下敌人控制的19号高地。 这片山地地势险要,关系着后续部队能否顺利推进,许明习所在的尖刀班奉命完成此项任务,经过昼夜鏖战,最终将敌人击退,占据了制高点。 高地刚稳住,敌人就开始集结援兵,许明习意识到,如果不主动出击,对面的186号和20号高地将不断给我军火力压制。 他带着几名战士连夜观察地形,发现东侧山脊有一条隐蔽小路,可以绕到敌人背后,他没有多说,只带了几个人轻装前进。 这段山路陡峭狭窄,杂草掩映着地雷碎片,他们匍匐前进,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途中遭遇敌方侦察兵,战斗中两名战士受伤,无法继续跟进。 许明习命他们留守隐蔽处,自己带着武器和剩余手雷,独自摸向20号高地侧翼。 天色尚未放亮,许明习绕到敌人阵地左翼,一点点靠近,他贴着岩壁爬行,衣服早已被汗水和泥土浸透,身上几处擦伤流着血。 他停在一块大石后观察敌军火力点,掏出两枚手榴弹准备投掷,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十多名敌人突然从两侧包围了上来,他暴露了。 敌人很快意识到这是个孤身中国士兵,他们架起枪,大声喊话,许明习没有退路了,他迅速躲进岩缝,将最后一发子弹射向冲在最前的敌人,随后拔出刺刀,他知道这是最后的搏命。 敌人围得更近了,刺刀在他手中紧握,眼神坚定,他腿上中了弹,动作慢了下来,但他还是咬牙站着。 就在敌人冲到十米开外时,远处山谷方向响起轰隆炮声,几枚炮弹划破夜空,精准砸在敌军阵地前沿,爆炸火光将敌人打得四散奔逃,浓烟中许明习被掀翻,整个人摔落到山坡下,昏了过去。 数小时后,前方传来清理战场的命令,许明习所在连队接到通知,对20号高地一带进行搜寻。 几名战士在山脚灌木丛中找到了他,当时他满身是血,昏迷不醒,枪还在手边,他被送往前线救护站,经过紧急处理才脱离生命危险。 这次战斗中,我军依靠步炮协同最终控制了20号和186号高地,打开了通往罗家坪的进攻通道。 许明习因孤身阻击敌军、为全线赢得关键时间,被部队授予一等功,他伤愈归队后,又继续参加数次作战,从未提出调回后方。 许明习参军时只有18岁,高中毕业时,他三次推迟学业报名,主动申请留在边疆作战,他家里条件并不好,父亲是农民,母亲常年体弱,他从没向部队提过家里困难,他总说,战场需要人,自己年轻能冲。 许明习不是唯一的那一个,那一年,像他这样的青年战士还有很多,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辞,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硝烟最浓的地方,他们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 “投降吧,中国娃子!”这句嘲讽最终成了失败者的吼叫,被记入许多士兵的记忆里。 而面对敌人的叫嚣,许明习没有回答,他用行动表达了态度,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放弃抵抗,后来有人问他是否后怕,他只是笑笑,说任务完成了就好。 战后的许明习没有留下太多照片,他的档案里,只有几份战报、几封家书和一枚军功章,1984年,他在另一场边境冲突中牺牲,年仅26岁,他的名字被刻进了连队的石碑,也写进了战友们的心中。 那代人用生命保卫了山河,如今他们很多人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留在山川之间的足迹不会被遗忘,他们不是电影里的英雄,也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他们是我们真正的脊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孤胆英雄许明习——许明习牺牲三十周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