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带着父亲,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们笑话他傻,他却说:以后你们都得谢我!谁料,7年后,妻子哭着紧紧抱住他:我已经失去了1个儿子了,不能再失去你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银吉一家人搬到了甘肃凉州区的红水村。 这里背靠沙漠,常年受到风沙侵蚀。 在治沙这条道路上,村里几代人努力了几十年,却都没有任何效果。 只要一刮大风,那些沙丘一夜之间就会向前进好几米。 刚种下的麦苗就被沙子掩盖,出门一不小心就会被风沙迷眼。 那时候,王天昌就产生了治沙的想法。 直到1999年,他的儿子王银吉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王银吉早就见识到了风沙的威力。 但是,他想试一试。 然而,当王银吉提出治沙想法的时候,全家人只有父亲王天昌支持。 父子二人收拾行囊,搬进了沙漠深处,正式向风沙宣战。 村里的人都说这父子二人是傻子。 毕竟几代人努力几十年都没干成的事情,他们父子二人能成功? 王银吉却偏偏不信这个邪门。 父子二人用卖牲畜换来的钱,买了一批种苗。 他们先在家周围试种,以寻找最适合的树种。 种树需要水,而沙漠中最缺的就是水。 为了让树苗喝饱水,父子二人骑着骆驼,一趟一趟运水。 三公里的路程,他们来回就需要三个小时。 为了将这些水储存起来,王银吉还挖了一口储水窖,并铺上地膜。 这口储水窖不仅可以盛水,还可以蓄积夏天的雨水。 他们一个个将树苗栽下,然后浇上水,每天查看它们的生长情况。 然而,第一年的种植效果并不理想。 一场大的风沙,就能将树木连根拔起。 他们辛辛苦苦了那么久,但是最后成活下来的却只有几棵。 但是,二人并没有放弃。 为了提高成活率,王银吉专门去请教了种植专家。 他不断摸索,挖出一个个方形的草方格,然后铺上麦草、压平。 一个个沙草方格终于起到了效果。 它们不仅稳住了流沙,还让树苗的根系更加稳定。 父子二人将树苗的种植深度又加深了不少,以此来提高抗风沙的能力。 终于,第二年的成活率达到了70%以上。 这大大增加了王银吉和王天昌的信心。 经过两三年的实验,他们找到了最适宜的树种,并开始大规模种植。 王银吉海发明了一种“沙木枪”,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看到父子二人干出了效果,王银吉的母亲和妻子也改变想法,共同加入到了治沙的队伍中。 就在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时,噩耗却突然传来。 2005 年春天,王银吉14岁的儿子说他腿有些不舒服。 但是,一家人忙着种树,因此并没有在意这件事。 没想到一个月后,儿子病情加重,已经到了走不了路的程度。 一家人这才着急忙慌地将他送到医院检查。 结果显示,他得了脑干胶质瘤,并且已经是晚期。 医生说,已经没有治疗的必要。 王银吉十分心痛。 如果不是他忽视了孩子的不适,说不定他还有救。 可是,现在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儿子的病已经治不好,家里又只剩下了三万元。 一家人商量之后,还是决定将这笔钱用来买树苗。 儿子的情况越来越差,弥留之际,他躺在床上对王银吉说: “爹爹,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地绿绿的。” 儿子的话,成为了激励一家人前进的动力。 他们在沙漠中坚守了26年,将9600亩沙地变成了绿洲,累计花费上百万元。 村里人看到王银吉一家人治沙成功之后也信心大增,纷纷加入其中。 政府给了补贴,社会上也王银吉的治沙之路提供了不少帮助。 王银吉说,治沙需要坚持。 只要他还能动,就会一直坚持,争取将这片“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主要信源:(中国经济网——【中国梦实践者】甘肃武威红水村一对父子义务治沙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