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天的成都温江机场,阴沉的天空笼罩着停机坪上那架银灰色战机,这架凝聚着中国航空人十五年心血的歼-10即将迎来首次试飞,四周围满了攥紧拳头的地勤人员。 有人悄悄抹着眼泪,这架静不稳定的三代机,就像一匹未经驯服的烈马,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 试飞员雷强走向停机坪时,能清晰听见自己作战靴敲击水泥地的回响。 这位四十岁的空军试飞专家,此刻正经历着职业生涯最特殊的时刻。 他仰头望着这架采用鸭式气动布局的新型战机,腹部进气道像张开的龙口,全玻璃化座舱里密布的电子屏幕闪烁着幽蓝光芒。 这种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对于习惯了机械仪表的中国飞行员来说,完全是陌生的领域。 时间倒回五年前。当雷强第一次见到歼-10木制样机时,曾在座舱里对着总设计师宋文骢摇头:"宋总,这飞机我们飞不了。" 那时的中国飞行员连计算机都没摸过,面对需要人机协同的数字化界面束手无策。 但科研人员硬是咬着牙,在完全空白的领域里搭建起60%以上的新技术体系,现在,这架承载着太多期待的"争气机"即将由他带上云霄。 机务人员发现雷强的脖颈涨得通红,航医要给他量血压却被他推开。 测脉搏时,仪表显示每分钟跳动152次,这相当于剧烈运动时的心率。 塔台里,年轻的飞控系统设计师杨伟正反复确认着参数,连续两次竖起大拇指,这是"绝对安全"的暗号。 跑道旁,满头银发的宋文骢总师紧握着雷强的手,这位从抗美援朝时期就投身航空事业的老人,十五年来带着团队突破静不稳定设计、数字电传操控、综合航电系统等世界级难题,此刻声音有些发抖:"雷子,飞机准备好了。" 雷强扯了扯抗荷服的领口,咧嘴笑道:"您放心,就算发动机炸了,我也要把它摔在跑道上!" 下午三点二十八分,发动机的轰鸣撕裂云层,歼-10像离弦之箭刺破阴霾,翼尖在低空划出银色轨迹。地面监控屏前,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就在三天前,机械师发现发动机涵道有针尖大的油渍,团队连续鏖战十二昼夜才排除隐患,此刻任何细微的异常都可能让十五年心血毁于一旦。 空中,雷强突然感觉左手操纵杆传来异样震动,战机毫无征兆地向左翻滚200度,仪表盘警报灯瞬间亮起。 千钧一发之际,他凭着上千次模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精准修正飞行姿态,当飞机恢复平稳时,抗荷服已被冷汗浸透。 原定三圈的试飞科目顺利完成,油量表显示余量充足,雷强果断申请加飞一圈,他要全面验证这架战机的极限性能。 17分钟后,歼-10以近乎完美的姿态降落在跑道上,当座舱盖开启的瞬间,宋文骢冲上前将带着露水的鲜花塞进雷强怀里,两个硬汉的拥抱颤抖着,积蓄十五年的压力与委屈化作滚烫的泪水。 这场惊心动魄的首飞改写了中国航空史,歼-10成为继美、俄、法、瑞典之后,全球第五个掌握静不稳定战机技术的国家。 其电传飞控系统精度达到0.1度,远超当时国际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项目建立起完整的战机研发体系,培养出杨伟等新一代航空领军人物,为后来歼-20的横空出世埋下伏笔。 二十七年后的今天,歼-10系列已衍生出歼-10C、歼-10CE等改进型号,成为中国空军的骨干力量。 在最近的国际军事冲突中,搭载矢量发动机的歼-10B完成过失速机动,展现出与西方四代机抗衡的实力。 当年首飞时烧变形的发动机尾喷管,如今陈列在航空博物馆里,见证着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 在雷强退役仪式上,有人问这位试飞过34种机型的老兵如何看待当年的冒险。 他指着停机坪上正在进行电磁弹射试验的新机型说:"如果时光倒流,我依然会选择跨进那架歼-10。因为那一刻,我托起的是整个民族的翅膀。" 信息来源: 《歼-10首席试飞员雷强:"千不求,万死不辞!"》 新华网《歼-10首飞试飞员首次公开相》 解放军报《为圆“强军梦”而奋飞―记空军级试飞专家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