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1年,周扬有次与某知名学者谈话,言及钱锺书。周说,近来一气补读钱锺书的著作

1981年,周扬有次与某知名学者谈话,言及钱锺书。周说,近来一气补读钱锺书的著作,重新认识了钱的价值,确实是国宝;可惜我们过去对他重视不够。又问,我们能不能把钱先生的班接下来?学者沉吟片刻,回答:完全没有可能!这两三代人里,都没有这种可能性!  钱锺书,1910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从小就是个学霸。家里书香门第,父亲钱基博是国学大家,对他影响特别大。他早年在苏州桃坞中学读书,后来考进清华大学外文系,跟着吴宓、叶公超这些名师学了不少东西。毕业后,他跑去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专攻文学,硬是靠真本事拿了个文学学士学位。回国后,他在好几所大学教书,一边搞研究一边写东西。他的学问真不是盖的,尤其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上,成果多得让人佩服。 说起钱锺书的学术成就,得提两样东西:一是《管锥编》,二是《围城》。《管锥编》是他学问的巅峰,里面引了上千作者、上万本书,涉及中西古今,知识量大得吓人。这本书不光是炫技,还展现了他超强的记忆力和独到的见解,读起来让人既服气又头晕。另一本《围城》,是小说,但用幽默的笔法把知识分子的酸甜苦辣写得活灵活现,成了现代文学的经典。这两样东西,一个学术,一个文学,都让人不得不说:这家伙真是全才! 1981年,改革开放刚起步,文化圈开始重新审视知识分子的价值。周扬那时候跟一位知名学者聊起钱锺书,感慨自己最近读了他的书,才意识到这人有多厉害,简直是国宝级别。可他也挺惋惜,觉得过去对钱锺书的重视不够。于是他问了个关键问题:钱先生的学术传统,咱们后人能不能接着干?结果那位学者想了一会儿,给出了个很直接的答案:没可能!他说这两三代人都没这个能力。这话听着挺打击人,但也挺实在,点出了钱锺书学问的独特性。 钱锺书的学术为啥这么难接班?首先,他学贯中西,既懂国学,又精通西洋文学,这种跨文化的功底不是随便谁都能练出来的。他爹是国学大师,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清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顶级教育,起点就比一般人高太多。其次,他的记忆力简直变态,《管锥编》里那么多书他都能信手拈来,这不是努力就能学的,得有天赋。最后,他的治学态度特别严谨,又有点“玩儿”的味道,喜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种精神也不是随便教得会的。 那次对话之后,钱锺书的地位越来越高。1979年《管锥编》一出,学术圈直接炸了锅,大家都觉得这书太牛了。1982年,他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也开始高度认可他。80年代,“钱学”成了热门,国内外学者都开始研究他的东西。《围城》还被翻译成好几种语言,外国人也爱看。1990年,他还拿了法国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国际上也给他点赞。不过他本人特别低调,不爱出风头,拒绝采访,一直闷头钻研。1994年他生病住院,身体不行了,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去世,88岁,走的时候还要求丧事简单点。 钱锺书去世后,大家都说他像座“文化昆仑”,这话一点不夸张。他的书和思想到现在还影响着很多人,不光是中国,连外国学术圈都觉得他厉害。他的《围城》到现在还有人读,《管锥编》也一直是学者们的宝库。他老婆杨绛后来整理他的遗作,直到2016年去世,活了105岁,也算把他的精神延续了下去。可问题还是没解决:他的学术传统到底咋传承? 说到传承,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现在的教育体系跟钱锺书那时候差别太大,他那会儿是大师带徒弟,能一对一学东西。现在大学里课程多、任务重,学生忙着考试、写论文,哪有时间像他那样慢慢啃书?再说,钱锺书的学问需要中西结合,现在很多人要么只懂中文,要么只学西学,两头都精通的太少。还有,他那种自由又严谨的治学态度,现代学术圈里也难找,很多人为了发论文、评职称,研究都变得功利了。 想培养像钱锺书这样的学者,得有点办法。首先,教育得改改,别老盯着考试成绩,多给学生时间去读杂书、想问题。其次,得鼓励跨学科学习,让人既懂中国文化,又能跟国际接轨。再者,学术圈的风气也得变,别老逼着人追求数量,多支持那些愿意沉下心做学问的。最重要的是,得有耐心,像钱锺书这样的天才不是一年两年能培养出来的,可能得几代人努力。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钱锺书可能有点遥远,但他的东西其实挺接地气。《围城》里那些知识分子的纠结,谁看了不得说一句“太真实了”?他的学问虽然高深,但也提醒咱们,读书不能光看表面,得有点自己的想法。他的故事告诉咱们,天才难复制,但努力总没错。咱们不一定能成他那样,但学学他的态度,还是能让自己多点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