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割下铁铉的耳鼻,塞到他的嘴里问:“食自己的肉,滋味如何?快点跪下向我朝拜,不然杀了你。”铁铉不肯下跪,厉声回答说:“忠臣孝子之肉,怎么会不好吃!” 济南大明湖畔的铁公祠里立着一尊两米多高的铜像,这人一身明朝文官打扮,眉眼间却带着武将的杀气。 来往游客总爱摸着铜像底座刻的"忠定"二字拍照,可要说起这铁铉铁大人的故事,还得从六百年前那场叔侄争位的风波讲起。 话说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各地藩王叔叔们自然不服气,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带着兵马就往南京打。 山东地界上有个叫铁铉的河南汉子,当时才三十出头,正在济南当差管钱粮。 这人从小就是读书的料,在国子监考试回回拔尖,连朱元璋都夸他断案利索,特意赏了个"鼎石"的字号。 那年八月,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北伐,铁铉负责押送粮草。 谁料想白沟河一战,官军让燕军打得不成样子,等铁铉赶回济南城,守军早就跑得七七八八,只剩下盛庸领着几千残兵。 眼瞅着朱棣十万大军把济南围得铁桶似的,铁铉把刀往案上一拍:"咱们山东汉子,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朱棣叫人往城里射劝降信,铁铉转头就回敬一篇《周公辅成王论》,这文章写得刁钻,句句都在骂朱棣不守臣子本分。 燕王气得直跳脚,调来大炮就要轰城,铁铉不慌不忙,叫人把朱元璋画像挂满城墙,又在每个垛口摆上先帝牌位,这招绝了,朱棣再横也不敢对着亲爹的画像开炮啊! 围城三个月愣是没打下来,朱棣急得想掘黄河水淹济南,铁铉将计就计,派老百姓出城哭惨:"我们都是太祖爷的子民,哪敢跟燕王作对?求您单骑入城,我们摆香案迎接!" 朱棣还真信了,大摇大摆走到城门楼下,差点被千斤闸砸成肉饼,这出诈降计虽然没成,倒把燕军吓得够呛。 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破的消息传到济南,铁铉带着残兵退守淮南,最后还是让朱棣逮着了。 金銮殿上,新皇帝瞪着这个硬骨头:"你倒是回头看看朕啊!"铁铉梗着脖子就是不转身。 朱棣叫人割了他耳朵鼻子,煮熟了往嘴里塞:"忠臣的肉香不香?" 铁铉满嘴是血还笑:"忠臣孝子的肉,当然香!" 刽子手把铁铉扔进油锅,滚油溅得满大殿都是,说来也怪,那尸骨在锅里翻来滚去,愣是背对着龙椅。 朱棣后来跟大臣们喝酒,醉醺醺地念叨:"满朝文武,要是有半个铁鼎石,朕睡觉都能踏实些。" 铁铉死后,家里老小可遭了殃,八十岁的老爹老娘被流放海南,大儿子充军死在路上,小儿子在劳改营被活活折磨死。 最惨的是他媳妇杨氏和两个闺女,被送进教坊司当官妓,好在后来有读书人看不过去,偷偷给赎出来配了人家。 要说朱棣这人也是矛盾,一边把铁家整得家破人亡,一边又偷偷让人在济南修祠堂,这铁公祠的香火,从明朝一直烧到今天。 济南老百姓把铁铉当城隍爷供着,逢年过节都要去大明湖边上香。 清朝乾隆爷下江南路过,特意给祠堂题了"忠定"的匾额。 铁铉的骨头硬,可也不是莽夫,当初守济南的时候,他半夜带着兵挖地道,把燕军的粮草库烧了个精光。 白天守城用箭楼,晚上派人摸黑往护城河里倒黄豆,燕军的战马踩上滑溜溜的豆子,摔得人仰马翻,这些机灵点子,都是他年轻时在国子监读书琢磨出来的。 要说最传奇的还是铁铉的后人,他二儿子当年逃到关外,在沈阳隐姓埋名过日子。 现在东北姓铁的回民,十个有九个都是铁家血脉。 站在铁公祠前看大明湖,总觉着那池子水都带着股子刚烈劲,铁铉要是活到现在,估计还是个爱较真的老干部。 参考资料:《明史·铁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