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刘强东找到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想求资7000万,没想到张磊直言:3个亿,我给你3个亿,要就全部拿走,只拿7000万不行! 2010年,北京平安国金大厦的一间会议室内,刘强东和张磊相对而坐。这是一场看似普通却改变两人命运的会议。当时的京东,正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而刘强东为了公司的生存,不得不放下身段,向这位投资界新秀求助。 "哥,请借我7500万美元吧!"刘强东开门见山地说道。张磊听完,却出人意料地回应:"7500万不觉得太少?我给你3个亿!" 刘强东目瞪口呆,一时间不知如何反应。他原本已经做好了被讨价还价的准备,甚至在心里盘算着如何争取到最低资金。没想到张磊不仅没有拒绝,还直接给出了远超预期的投资金额。 要理解张磊这一决断的背后逻辑,我们需要回到五年前。2005年,32岁的张磊刚刚创立高瓴资本。当时,他带着从恩师史文森那里获得的3000万美元回国创业,召集了五个老同学一起打拼。创业初期,公司面临着团队不专业和外界不信任的双重挑战。在同行嗤之以鼻的情况下,张磊看中了当时同样举步维艰的腾讯。那时的腾讯用户群主要是"低年龄、低学历和低收入"的人群,马化腾甚至一度想以300万元的价格出售QQ业务,却无人问津。 然而张磊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独特的投资视角,认定腾讯具有长期价值。他毅然决然地将手中全部的3000万美元投给了腾讯。这一决定当时被众多业内人士嘲笑,但最终腾讯成功在香港上市,为高瓴资本带来了超过200倍的回报。这种独到的投资眼光,源自于张磊在耶鲁大学期间的金融启蒙。当年的他为了解决学费问题,获得了耶鲁投资办公室的带薪实习机会。面试时,面对投资领域的专业问题,他坦诚回答:"我不知道。"这种诚实反而打动了投资大师大卫·史文森。 在史文森的指导下,张磊如饥似渴地学习投资知识,常常提出"好几百个关于投资的基本问题"。他撰写的《行业深度分析报告》展现出独到见解和扎实的分析能力,让史文森惊喜地发现他的投资潜质。在短短三年内,张磊不仅获得了MBA和国际关系硕士学位,还得到了史文森的真传和人脉资源。2010年,当刘强东请求融资时,张磊已经在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看中的不仅是京东的当下困境,而是其未来的巨大潜力。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和深思熟虑,他断定京东正面临绝佳机遇,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打造出一个"新京东"。 2014年5月,京东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钟声敲响,市值高达260亿美元。此时,张磊的高瓴资本赚取了38亿美元的回报。这个成功的背后,是一个河南驻马店少年的奋斗史,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传奇投资家的成长历程。 这位"千里马"的起点并不光鲜。1972年出生的张磊,父亲是外贸局职员,母亲是律师。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小时候的张磊是个典型的"野孩子"。无奈之下,父母将他送进少林寺,希望他能收敛性子。在少林寺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也塑造了张磊坚毅的性格。直到高中时期,一篇由清华院士施一公写的文章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谁的人生不迷茫,努力探索才不白活"这句话深深刺入他的心灵,让他意识到不能再虚度光阴。从此,高二的张磊开始沉浸式学习,为考取一所好大学而奋斗。 与此同时,张磊的商业头脑也在悄然萌芽。利用家离火车站近的便利,每个暑假他都在站前摆地摊,经营流动借书站,同时大量购进杂志转售,还兼卖水、方便面和特产小吃。这些早期的商业尝试,为他日后的投资眼光奠定了基础。 1994年,张磊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毕业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进入五矿集团工作,而非直接从事金融行业。他解释道:"在五矿,我不但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外国的客户,开阔视野,还能培养我对社会的洞察力,以及敏锐的捕捉力。"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回国创业的张磊创立了中华创业网,专注帮助中国互联网企业融资。半年内,他组织了上百场投融资对接会,与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先驱建立了深厚友谊。中华创业网迅速发展,注册会员企业达上万家,业务版图扩展至北京、上海、香港、旧金山等20多个城市,并获得了200多家投资机构的青睐。然而,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这场灾难让张磊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面对挫折,他并未消沉,而是担任起了纽交所驻中国首席代表,静待下一次机会。这一等,就是四年之久。 直到2005年,受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启发,张磊重新看到了希望。他对恩师史文森坚定地表示:"老师,我要回国创业!"史文森不仅支持他的决定,还给了他3000万美元的投资资金,让他得以创立高瓴资本,开启第二次创业征程。 十年后回望,张磊的那次对京东的决断,不仅改变了京东的命运,也让高瓴资本走向了新的高峰。如今,高瓴资本已成长为拥有5000亿资金池的投资巨头,张磊本人也于2021年被选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投资家。甚至连投资大师巴菲特都主动将自己的钱包递给他说:"你来替我管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