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空战后,大家思路被打开了,有人就提出PL-17如果能打400公里,那是不是预警机塞一肚子PL-17自己就把空战打完了?说实话,这是非常好思路,但是由于现实里我们自己卷自己已经把这个思路毙掉了,毕竟作为工业克苏鲁的大国,自然要卷到欧美只能望尘莫及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5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空战,在西太平洋某海域上空拉开帷幕。这场被称为“5·7空战”的高强度交锋,成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现代空中作战实战案例。它不仅展示了第五代战机的隐身优势,更重要的是首次完整地呈现出“预警机+远程导弹”这一新时代空战组合的巨大威力。 当天清晨,一支由数架歼-20隐身战机组成的空中巡逻队接到命令,执行一次例行空域巡防任务。伴随其后的是一架新型空警-500A预警机,它搭载了最新一代AESA相控阵雷达系统,负责全程监控和战场信息融合。 约在任务中段,一组不明空中目标逼近,战场突然升温。根据后续解密的监控记录,当这些目标刚刚进入有效监控范围时,预警机已经将目标信息通过数据链实时回传至歼-20作战单元。 不同于传统空战中“看到-锁定-接敌-格斗”的流程,这一次,歼-20并未接近敌机,而是依靠其强大的被动雷达与预警机引导,在自身未暴露位置的前提下,从200公里外发射了PL-15中远程空空导弹。敌方战机显然未能意识到被锁定,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预警雷达或导弹来袭提示。 最终,两架对方战机被击落,连黑匣子记录中都没有出现任何规避操作的信号。战后总结,这次行动几乎是现代空战的“完美范例”——敌方被击中时甚至不知道攻击来自何方。 这一战不仅震撼了地区防空圈,更标志着“预警机+远程导弹”这一作战模式正式走向实战化。预警机通过远程数据链赋能,成为整个空战体系的“大脑”,而隐身战斗机则化身为“隐形杀手”,通过远距离火力输出实现“无接触杀伤”。这种模式将空战由“拼飞行员、拼机动”的局部较量,转变为“拼系统、拼感知、拼信息战”的整体较量。 但与此同时,这种新型战术模式也催生了一种极具想象力的军事设想——如果导弹射程足够远,例如中国曝光的PL-17导弹据称射程可达400公里以上,是否可以由预警机直接发射这些导弹,完成作战任务?预警机是否可以变成“空中指挥+打击一体平台”?这种设想一度引发热议,甚至在一些军事论文中被列为未来空战可能演变方向。 这正是PL-17、PL-21等超远程空空导弹的战术意义所在。传统预警机的雷达警戒范围约为450至500公里,而PL-17的最大射程已逼近或超过这一数值,PL-21则被认为有更大潜力。这种导弹不仅能在敌方战机尚未逼近前发动攻击,甚至具备越过战斗编队、直击后方预警机的能力。即使未能命中,也能迫使对方预警机后撤、打乱其指挥节奏,从而“间接压制”整套作战系统。 到了这一阶段,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不是只有攻击才能赢得空战,压制敌人“信息优势”本身就是胜利。也因此,中国提出了未来空战的最终解决方案——将预警机本身升级为高空高速隐身平台。 根据公开资料,这种新概念预警机极可能采用与轰-20相近的飞翼布局,飞行高度达两万米以上,速度接近马赫数,甚至具备一定的突防能力。它将搭载三块全向AESA雷达,覆盖360度空域,彻底打破当前预警机容易暴露、无法自保的局限。 这种平台一旦成型,将不再只是信息中继,而是整个空战系统的“空中中枢”,同时具备感知、指挥、防御三重能力。可以说,它不再是“空战的眼睛”,而是“空战的大脑”。 回看整场“5·7空战”,它不只是一次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战术思想上的跨越。它让人们真正理解了“空战不再是拼飞机,而是拼体系”的内涵。尤其在现代战争愈发重视信息优势和系统协同的背景下,谁拥有完整的数据链、谁能打掉对方的信息节点,谁就能主导战场。这种理念远比单纯的空中格斗更具现实意义。 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更高效的打击方式,但也带来更复杂的战争逻辑。未来不再是“看谁打得准”,而是“看谁理解得深、部署得巧”。这对军事决策者而言,不仅要理解武器性能,更要理解战争背后的逻辑链条。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中找到胜机。 “5·7空战”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了一种新型作战模式的实战可能,更在于它推动了整个空战体系的认知更新。这是一次技术与战术的双重跃迁,也是一次关于战争未来形态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