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中国鹰派人物”艾跃进,开口就是“灭掉日本”,一生都在教书育人,生命最后一刻也没

“中国鹰派人物”艾跃进,开口就是“灭掉日本”,一生都在教书育人,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工作,却还有人不知道他是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灭掉日本,”这句话一度引发轩然大波,很多人因此记住了艾跃进,也有人至今不知道他说过这句话的男人是谁,他不是政客,也不是军人,而是一位高校教师,一位站在讲台上的普通人。   1958年,艾跃进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亲历过枪林弹雨,在孟良崮战役中几乎阵亡,母亲是家庭妇女,文化不高,却总在他小时候反复叮嘱他做人要正直。   家中的墙上挂着战争时期的老照片,父亲常常坐在院里讲过去的战斗经历,这些记忆早早埋下了种子,让他对国家和历史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关注。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去世,年仅十九岁的艾跃进骑着自行车从天津赶往北京,只为能在十里长街送别他心中的伟人,他带着一张父亲和总理的老合影,站在人海之中泪流不止。   这一刻对他意义深远,他内心立下誓言要为国家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后来他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   他在哲学系就读,毕业后没有选择到社会上谋求职位,而是留下来在学校任教,那时南开大学计划设立军事研究方向,一门名为“军事思想”的课程无人愿意接手。   课程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连选修人数都极少,艾跃进主动请缨,开始研究军事理论,并承担起教学任务。   他不照本宣科,而是用大量史实案例和历史演变来讲解理论,他能把战术演变讲得像故事一样生动,把国际局势分析得条理清晰,他会讲美国如何发动伊拉克战争,也会讲苏联解体的地缘根源。   他不避讳自己的立场,讲课中经常引用自己总结的观点,比如“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这些话逐渐在学生中流传开来,原本冷清的课堂,座无虚席,甚至走廊上都站满了学生。   当时校内关于是否设立军事硕士点存在分歧,有老师认为南开是综合性大学,没有必要涉足军事学,艾跃进不理会这些争议,自掏腰包拿出15000元作为研究室启动经费。   他自己跑北京,拜访各地专家,一次次修改申报材料,经过多年的努力,2006年南开大学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军事学硕士点的非军事类高校,这在教育界引起不小反响。   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参加军营体验,他曾组织学生前往武警部队,跟随新兵进行实训,包括队列训练、体能考核、战术演练。   那几天里,学生住简易营房,吃野炊饭盒,很多人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军人的纪律与责任,每次活动结束,学生们的作业不是考试,而是反思写作,艾跃进亲自批改每一篇,不放过任何思想倾向。   2014年,他被确诊为胃癌,医生告知他需要切除大部分胃部并长期休养,他做完手术后没休息多久便回到讲台,他身子瘦了,脸色也不好,有时讲课讲到一半要停下来喝水缓气。   严重时,他带着氧气瓶进教室,用力讲每一个字,有次他在讲授国防经济内容时,撑着讲台站了整整两个小时,课后他直接被送进了校医室,即便如此,他没有缺过一节课。   直到2016年春天,病情恶化到无法再站立,他才在校方要求下暂停教学,住院期间,他还在修改教学课件,通过电话远程参与学生答辩。   他的妻子付洪是南开大学另一位教授,常常帮他记录教学计划,他在病房里还见证了几位学生的入党宣誓,他说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2016年4月21日,艾跃进因癌症病逝,年仅58岁,他的葬礼没有大张旗鼓,来送行的多是他的学生和同事。   有人在追思会上说,艾老师说话直,不讨巧,但教书育人是他这辈子最认真做的一件事,他的桌上还摆着那份未完成的军事理论修订讲义,边角翻得起皮。   艾跃进没有留下著作,也没有参加过重要的学术会议,但他留下了几代学生心中对国家的责任感,他说过:“和平靠的是实力,不是幻想。”这不是战争叫嚣,而是他一生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知。   今天,很多人还在争论那句“灭掉日本”的话,有人说他极端,也有人说他清醒,但他早已不在,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讲课,讲国家,讲历史,讲战争,讲和平。   他讲到生命最后一刻,还站在讲台上,他的名字或许不会印在教科书上,但他的学生都记得,在那个讲台上,有一个人一直提醒他们:记住你来自哪里,记住你要去向哪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民族复兴网——沉痛悼念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艾跃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