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9年,中日交战,安徽广德失守,我军清扫战场时,眼前一幕,让老兵们目瞪口呆,

1939年,中日交战,安徽广德失守,我军清扫战场时,眼前一幕,让老兵们目瞪口呆,300名娃娃兵遗体,堆积如山,全部正面中弹,无一例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秋,中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安徽广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日军投入重兵进攻广德,广德防线最终失守,我军在战后清扫战场时,在一个被轰炸掀翻的山坡下,发现了一幕让所有老兵都震惊的情景。   三百多具儿童的遗体堆叠在一起,年纪看上去都只有十一二岁,他们手中大多还握着步枪或手榴弹,身上的衣服破碎,满是弹孔。   每一具遗体都面朝战场,没有一个是背部中弹,他们的表情安静,仿佛已经与死神和解。   这些孩子不是逃难者,也不是被牵连的平民,他们是一支正规部队中的作战小队,全员由战时孤儿组成,他们的出现,与1938年淞沪战役失利密切相关,大量家庭在战火中破碎,许多孩子失去了亲人。   忠义救国军从战区转移至广德途中,遇到了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他们试图将孩子交给地方照料,但孩子们紧随不舍,最终部队决定将这些孩子收编,建立一个单独的训练编制。   训练内容与普通士兵无异,清晨,孩子们要列队跑步,翻越障碍,负重前行,中午学习识图、辨敌、射击、急救,晚上还要进行模拟作战和夜间行军。   有的孩子体格单薄,连步枪都握不稳,但从不掉队,有些人因为动作慢被罚多跑几圈,哭过后照样咬牙完成任务。   教官没有因为他们是孩子而放松标准,他们自己也从未要求照顾,部队规定他们暂不参战,但所有人都知道,终有一天会真正走上战场。   训练持续了近一年,这些孩子的技能迅速提升,他们学会了使用步枪进行定点射击,学会了如何在无掩体的环境下低姿匍匐接近目标。   他们也常常跟随军队进入广德县外围,执行物资运输与情报送递任务,他们安静,纪律严明,每天三餐不浪费一粒粮食,每一双眼睛都透着警惕与决心。   1939年9月,日军对广德发起总攻,动用重炮和航空兵,对县城和外围阵地进行持续轰炸,正规部队遭受严重打击,主防线出现了多个缺口。   由于伤亡惨重,后方储备兵力无法迅速补上,儿童团提出请战,指挥部在无可奈何之下,下达了战斗命令,孩子们接到任务后默默整装,没有喧哗,没有犹豫,迅速进入战壕。   战斗当天,日军主攻方向恰好位于他们负责的防线,一上午的炮击让周围阵地基本失去还击能力,烟尘尚未散去,日军步兵就已推进,他们架起机枪,集中火力封锁冲口。   这些孩子以两人为一组交替射击,换弹动作迅速,当日军迫近战壕时,几名孩子站起身,用手榴弹投向敌军的掩体。   在补给被切断后,他们使用缴获的日军枪械继续作战,有的孩子在重伤后仍靠在战壕边,最后一颗子弹击中了试图跃进的敌军军官。   据战后勘查,每一名儿童团成员都在原地战斗至死,他们没有逃离,没有后退,尸体分布的位置说明他们坚守到最后一刻,几具尸体下压着手榴弹,说明是在掷出过程中被击中。   许多孩子的背后依然背着干粮袋和备用弹匣,说明他们是整装待命状态,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的阵亡位置全都朝向敌军来袭方向,没有一个倒在后方。   我军在清扫过程中,将这些孩子的遗体一一收集掩埋,许多士兵在搬运过程中落泪,有人跪地敬礼,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没有留下任何勋章。   多数遗体上只有手工缝补的姓名布条,但不少已经模糊不清,这场战斗中,他们为守住防线多争取了四个小时,正是这段时间,让援军赶到,避免了整个防区的全面崩溃。   他们是中国军队中最年轻的一支作战单位,没有正式番号,也没有编入史册,他们从未被授勋,也没有留下照片。   他们的故事只有少数老兵知晓,在后来零星回忆中才逐渐拼合出来,他们的牺牲成为一段没有碑文的历史,只留下一地枪壳与破碎的布料,在战场的角落里默默见证那年秋天的激战。   如今,再看那片土地,已经长满青草,没有人知道这里曾埋葬了三百个孩子,他们没有墓碑,没有祭文,但他们以身体挡住了坦克,以决心阻挡了失败。   他们年纪虽小,却以最坚定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守土尽责,他们的死法,比他们的年纪更令人震撼,全部正面中弹,无一后退,这是战场上最沉重的结局,也是最庄严的敬礼。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广德抗日儿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