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爆发后的第七天,日军对上海华界及国际势力控制的“中

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爆发后的第七天,日军对上海华界及国际势力控制的“中立区域”发动无差别轰炸,造成大量中国平民惨死。 淞沪会战初期,日军为迅速瓦解中国军民抵抗意志,公然违反国际法,对上海人口密集的非军事区实施“恐怖轰炸”。8月14日上午,日军海军航空兵从“加贺号”航母起飞,对上海华界及公共租界、法租界边缘地带(即“国际区”)发动空袭。据《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档案》记载,当日14时许,多枚炸弹落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附近的居民区,其中一枚直接命中大世界游乐场门前的难民聚集点,另一枚炸中先施公司(今上海时装公司)屋顶。 国际区本是上海市民躲避战火的“避难所”,却因日军蓄意轰炸成为人间地狱:炸弹在难民队列中爆炸,“弹片、肢体、砖石冲天而起,数千人瞬间非死即伤,鲜血浸透路面,未死者哀嚎遍野”(目击者胡愈之《上海战影》)。据事后统计,此次轰炸造成至少2000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 日军轰炸间隙,救护队员顶着随时可能到来的二次空袭,用担架、板车甚至徒手搬运尸体。由于现场尸体残缺不全、血肉粘连,队员需用镊子、铲子等工具小心清理。据《上海抗战救护史料》记载,仅大世界周边,救护队当日即收殓遗体800余具,许多尸体因高度碳化无法辨识身份,只能集中安葬于临时搭建的“难民公墓”。 因死亡人数过多,救护队被迫采用集体火化方式处理遗体。在胶州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等临时火化点,队员们含泪将遗体排列整齐,撒上石灰防止瘟疫,然后点燃松木。时任《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目睹此景后写道:“青烟升向灰蓝的天空,那是数千个无辜灵魂在控诉战争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