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日军在上海华界实施的军事占领与暴力统治,留下了诸多日军士兵持枪威胁、盘查无辜市民的罪证。 日军自1月29日占领闸北部分区域后,即推行“格杀勿论”的“肃正”政策。据《上海日军暴行实录》(1932年版)记载,日军司令部发布第14号命令:“凡发现疑似抗日分子者,可不经审判直接处置。”街头盘查成为其搜捕抗日军民、制造白色恐怖的主要手段。 检查对象以男性为重点目标,但女性、儿童亦常遭骚扰。例如,2月5日,日军在宝山路拦截5名放学儿童,强迫其背诵日语“天皇陛下万岁”,未能完成者遭枪托殴打。鬼子对于抗日分子,则无明确规则,仅凭士兵主观判断。蓄须、携带钢笔、穿着中式长衫(因与十九路军便衣队着装相似)均可能被认定为“可疑分子”。2月12日,商务印书馆编辑王云五因携带笔记本遭扣押,日军士兵指认其“记录军事机密”,后经租界领事交涉才释放。 日军通过街头暴力制造“人人自危”的氛围,企图迫使市民配合其“治安维持”。据日军《上海派遣军报》记载,2月中旬起,闸北市民“主动报告‘可疑动向’的数量较前增加3倍”,但多数为误报或邻里诬陷。 日军刻意在租界边缘实施暴力,明知西方侨民和记者可能目击,仍不加收敛。其目的在于展示“军事存在”,试探国际社会对侵华行为的容忍底线。正如日本外务省密电所言:“上海的‘治安’处理,需让列国明白帝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