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腊莎通讯员姜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大二院衢州分院)神经外科门诊外排起长队,前来咨询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市民吴先生握着医生的手急切询问:“听说现在能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了?我妻子才46岁,患病6年已经不能说话,这个手术她能做吗?”这份对新疗法的期待,折射出无数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迫切需求。
上个月,衢州二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一位近80岁的患者实施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这一突破性手术的开展,不仅填补了浙西地区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众多患者点亮了康复希望,标志着医院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前沿技术落地患者认知显著改善
“这项技术在省级医院已开展数年,我们团队持续跟踪学习。今年4月行业专家共识发布后,我们第一时间将其引入临床。”衢州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廖晓悦介绍,自4月完成首例手术以来,科室已陆续为多名患者实施治疗,术后反馈显示,患者认知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
60岁的陈女士早在8年前就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等症状,经上海华山医院确诊为阿尔茨海默。近两年,即便坚持药物治疗,病情仍持续恶化,不仅丧失语言交流能力,甚至无法辨认家人。经PET-CT检查显示,其大脑皮质β-淀粉样蛋白呈重度沉积,符合手术指征。手术当日,在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专家远程指导下,衢州二院组建起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神经外科医生借助20倍光学变焦的高清显微镜,在亚毫米级操作空间内,完成直径仅0.2毫米的淋巴管与静脉超显微吻合;麻醉团队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准调控血流动力学;影像科通过导航系统实时验证吻合位置。在多学科紧密协作下,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一周,令人欣喜的变化悄然发生。通过国际通用的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满分30分,分数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评估,陈女士认知功能明显提升,不仅能准确喊出儿子的名字,面对亲友前来探望时,她脸上也开始展露笑容,不再是之前的呆滞模样。而陈女士并非个例,另一位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记忆也有了明显改善,面对家人的问询,能够清晰回忆并说出前来探望的亲友姓名,MMSE评分从12分提升至16分。
早诊早治把握黄金干预期
“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通过建立全新的淋巴引流通路,能够加速脑内异常蛋白的清除,为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提供全新干预路径。”廖晓悦介绍,该手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改善脑淋巴循环,清除大脑内沉积的有害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从而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这些有害蛋白在患者大脑中的积累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手术通过在颈部建立淋巴管与静脉之间的吻合通道,重建淋巴回流路径,加速脑内有害物质的清除。而该手术的难点在于医生需将颈深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颈内静脉精准吻合,以确保淋巴液能够顺利引流至静脉系统。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衰老的必然结果。临床研究表明,发病5年后进入疾病加速期,现有药物难以逆转病情,但早期干预效果显著。部分早期患者通过及时治疗,认知功能甚至能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衢州二院脑科中心主任余成说道,相比传统治疗方式,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较低等显著优势,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当家人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障碍、情绪性格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诊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迎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