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如何让人民瞻仰并送别主席,成为了当时一大难题。由于时间紧迫,人们突然想到了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苏联曾赠送了一个水晶棺一直没用。然而主席身材高大,这个只有1.75米长的水晶棺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这一天,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带来了一个难题:如何让亿万人民瞻仰并送别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时间紧迫,筹备小组焦头烂额。有人突然想起,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苏联送来一个水晶棺,可惜这棺材只有1.75米长,而毛主席身材高大,根本放不进去。面对这棘手的局面,筹备小组该怎么办? 1976年9月9日,对中国来说是个沉重的日子。那天,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消息传出,整个国家都蒙上了一层悲伤的阴影。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几十年,从革命到建国,他的功绩无人不知。全国人民都想最后看一眼这位伟人,可这不是件简单的事。遗体保存和瞻仰安排得快、得妥当,不然时间一长就麻烦了。当时正值夏末秋初,北京的气候不算冷,但也不凉快,遗体保存成了头等大事。怎么办?得赶紧想办法。 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一公布,中央立刻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不光是组织悼念活动,还得安排好遗体处理和瞻仰的事宜。全国人民的心都系在这上面,大家都盼着能有个合适的方案。问题在于,毛主席去世太突然了,谁也没想到会这么快。虽然之前也有过领导人去世的先例,但毛主席的地位太特殊,影响太大,事情就更复杂了。 说到遗体瞻仰,最直接的参考就是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时的安排。那时候,苏联送来一个水晶棺,打算给孙中山用。这棺材挺高级,透明的,能让人清楚看到遗容。可惜后来没用上,就一直搁置着。毛主席去世后,有人就想到了这个水晶棺,心想这不正好能派上用场吗?可一查尺寸,傻眼了——这棺材只有1.75米长。毛主席身高得有一米八多,硬塞是肯定塞不下的。这下子,原本觉得找到救命稻草的筹备小组又陷入了困境。 水晶棺不能用,时间又紧,咋办?总不能让人民失望吧。治丧委员会赶紧开会商量。他们知道,毛主席的遗体得妥善保存,不光是为了让大家瞻仰,也是为了表达对领袖的敬意。当时的想法是,先弄个临时的棺椁,把遗体安置好,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做长期打算。可临时棺椁也不是随便弄的,得符合毛主席的身份,还得快。当时国内的技术条件有限,做个像样的棺椁得费不少劲。 有人提出,能不能找国外帮忙?毕竟苏联当年能送水晶棺,技术肯定不差。可1976年的国际环境不比1925年,中苏关系早就闹僵了,找苏联帮忙基本没戏。其他国家呢?时间上来不及,运过来也得耽误好几天。再说了,这种事还得靠自己,哪能指望外人?于是,委员会决定,临时棺椁就地解决,靠国内的力量搞定。 临时棺椁的制作马上开始。北京有不少能工巧匠,接到任务后加班加点。材料得用好的,工艺得精细,但时间又不能拖。听说当时用了上等的木材,还加了些简单的防腐措施,确保遗体在短期内不会出问题。这棺椁虽然是临时的,但做出来后效果还不错,至少能让人民安心瞻仰。1976年9月11日到17日,毛主席的遗体就安放在人民大会堂,供大家悼念。那几天,北京城里人山人海,好多人从外地赶来,就为看一眼毛主席。 临时棺椁解决了燃眉之急,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毛主席的影响太大了,大家都觉得应该有个更永久的方案。瞻仰活动结束后,中央开始考虑建纪念堂,把毛主席的遗体长期保存起来。这时候,水晶棺又被提上了议程。既然苏联那个用不了,那就自己造一个呗。中国人啥时候怕过困难?于是,设计和制作永久水晶棺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造水晶棺可不是小工程。得用玻璃还是其他材料?尺寸怎么定?怎么保证遗体长期保存?这都是技术活儿。当时国内玻璃工业不算太发达,造个透明度高、强度够的水晶棺有难度。听说最后是用了一种特殊的玻璃,厚实又透亮,尺寸也按毛主席的身材量身定做。防腐技术也得跟上,这方面参考了苏联处理列宁遗体的经验,比如用药剂处理,保持遗体不腐。这些细节听起来挺复杂,但干活的人一点没含糊。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在天安门广场落成。水晶棺也做好了,毛主席的遗体被安放在里面。从那以后,全国人民都能去纪念堂瞻仰。纪念堂的设计很庄严,正对着天安门,位置也好,象征着毛主席永远跟人民在一起。水晶棺摆在堂中央,四周有栏杆围着,大家排队进去看。那场面,既肃穆又感动人。 毛主席去世那会儿,普通老百姓的心情真是复杂。老人家走了,大家伙儿心里空落落的,但又觉得他的精神还在。好多人家里都有毛主席像,平时干活累了看看,心里就踏实。瞻仰遗体对那时候的人来说,不光是看一眼那么简单,更是种情感的寄托。现在想想,那段日子真挺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