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我国能源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全球首个百台级纯电动无人驾驶矿用卡车集群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伊敏露天矿中成功投运。
这些“钢铁巨兽”全都取消了驾驶室的设计,车内安装了564千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单次换电时间小于6分钟,一次充满电最多需要1小时,满电状态可拉载90吨货物行驶约60公里。
在实现大范围矿山运输作业全流程无人化的同时,这批百台无人矿卡每年可替代柴油超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8万吨。
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矿山无人驾驶技术从实验迈向了规模化应用,我国低碳、智能矿山建设加速推进。
能源革命:
从黑金独舞到绿电的领航
01
ONE
回溯能源变革的轨迹,煤炭与可再生能源的权杖交接早已埋下伏笔。自1877年唐山开滦煤矿建立以来,煤炭长期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绝对主导地位。但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触目惊心,华北平原的雾霾遮天蔽日,江南水乡的酸雨腐蚀稻田,能源结构失衡与环境危机形成尖锐矛盾。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实践为中国指明方向。这部2000年颁布的法律催生风电、光伏产业勃兴,使德国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锐减,超额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2年降低21%的承诺。
受此启发,我国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施行,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强制收购等制度,为新能源产业注入原始动能。此后十余年,能源变革呈现戏剧性图景:煤炭消费占比从2012年的68.5%降至2022年的56.2%,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占比将进一步降至50%以下,而风电、光伏装机容量每年增速猛进。
政策杠杆精准撬动转型支点。“十三五”期间,《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构建煤电低碳转型路线图,全国实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约420GW。2021年《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更开创性提出煤电与新能源“打捆”模式,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则将煤电定位从主力电源调整为基础保障性电源,推动煤电向调峰调频服务转型。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清洁能源装机规模(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达14.5亿千瓦,首次超越煤电的11.9亿千瓦。这场能源结构的乾坤大挪移,标志着能源结构的拐点已然到来。
协同共生:
煤电与新能源命运共同体
02
TWO
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支持煤电与新能源联营发展、配套新能源项目优先并网等创新机制,推动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从“相加”走向“相融”,构建起互促互补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政策与地方实践的双重驱动下,我国能源转型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一批示范性低碳煤电项目加速落地,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可复制经验。例如,甘肃建投承建的山西潞安王庄煤矿煤矸石山治理光伏项目,通过“生态修复+光伏发电”模式,实现4.59兆瓦山顶光伏与5.63兆瓦山坡光伏于2024年6月顺利并网,成为全国首例煤矸石山治理生态修复光伏项目。
|王庄煤矿光伏项目实景图|
智能改造:
煤炭产业发展的自我革命
03
THREE
如果说协同发展是外部驱动,那么煤炭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则是内在升级。202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大型煤矿须在2025年底前建成单个或多个系统智能化改造项目,并配套产能置换、财政补贴等政策“组合拳”。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我国建成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到907处,智能开采产能占比突破50%,超过1.6万个井下固定岗位被机器替代。
技术革新重塑了煤炭生产全链条。
-中煤科工研发的“透明地质系统”通过三维建模实现地质精准探测,使采掘效率提升30%。
-华为“矿山鸿蒙操作系统”将设备协同响应时间缩短至200毫秒。
在山西塔山煤矿,5G基站与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实现全覆盖。水泵工乔元堂感慨:“过去需要3人同时值守,现在有了巡检机器人,这里只要一个人就能搞定了。而且,自从井下有了5G网络,井上、井下被网络连起来了,各个作业点的画面、数据都能实时传回地面。还可以用防爆手机和地面进行视频通话,过去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也渐渐消除了。”
2020年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后,塔山矿已部署30个智能化项目,建成12个无人值守场所,构建起“全面感知、5G传输、自主决策、协同控制”的智能开采体系。
|夜间,塔山矿工作人员正在监控抑尘剂喷洒情况|
在能源革命的另一战场,新能源板块同样迎来智能化变革的临界点。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研发推广光伏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和集成运维技术,结合5G、AI、无人机等技术构建无人智慧化运维系统,全面提升光伏电站智能化监控与运维水平。
这一政策导向与煤电智能化改造形成共振,揭示出能源转型的深层逻辑,无论是传统煤电还是新能源,都必须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效率跃升。
能环宝自主研发的NiOS™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正是能源数字化浪潮下的创新实践样本。该系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光伏及清洁能源电站的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实现设备状态的全维度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
依托预测性维护机制,系统可提前识别潜在故障风险,将被动抢修转化为主动运维,使其服务的60余座阳光电站实现运维效率提升10%、发电收益增长20%、运营成本降低15%的量化突破。这种“智能算法驱动+工业互联网赋能”的技术架构,正在重构新能源资产管理模式,从粗放式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价值运营,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中国能源转型的壮阔征程已行至关键岔口。当百台级无人纯电矿卡在零下40℃的极寒中驰骋,当塔山煤矿的5G信号穿透千米岩层连接井上井下,这场革命早已超越简单的新旧能源更替,而是构建起“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业态培育”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这种转型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从能源安全维度看:煤炭仍将长期承担“压舱石”角色——2024年火电发电超63%,在极端天气、新能源波动时保障电网安全。
-从经济效益维度看:新能源项目借助煤电的调节能力减少输电损耗,间接降低系统成本;煤电机组则通过为新能源提供调峰服务获得补偿收益,这种模式突破了单一能源形态的效益边界,形成了“1+1>2”的系统性协同优势。
-从生态效益维度测算:到2030年,煤电低碳改造每年可减碳10亿吨。
在这场历史性变革中,智能化技术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无论是煤矿领域的智能巡检与设备状态监测,还是新能源板块的精准气象预测及功率优化调度,数字化技术都在实现全产业链的深度渗透。
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深度参与者,能环宝将持续精进数字化运维技术,通过智能算法提升清洁能源发电效率,以数字孪生技术架设煤电与新能源的协同桥梁,在守护能源安全底线的同时,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注入智慧动能。这既是技术革命的必然延伸,更是能源革命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