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5年,哈尔滨一对夫妇收养日本遗孤,40年受尽辱骂和白眼,不料养子回日本后却

1945年,哈尔滨一对夫妇收养日本遗孤,40年受尽辱骂和白眼,不料养子回日本后却翻脸不认人。 2001年的那个春日,宁夏一间普通的平房里,病床上躺着一位瘫痪的老妇人。她的身体已经虚弱得不成样子,但嘴里还在断断续续地念叨着一个名字——"赵连栋,赵连栋……" 这位老人叫李秀荣,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赵连栋是她养了将近四十年的儿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在她心里,这就是她的骨肉。 女儿赵连芹看着母亲这个样子,心里着急得不行。她知道母亲时日无多了,最后的心愿就是想见见这个养子一面。可是赵连栋自从1994年去了日本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连个电话都不打,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 赵连芹想起三年前的那一次,她曾经给远在日本的大侄女写过信,希望能联系上赵连栋。当时大侄女说他在日本忙着工作,没时间给国内打电话。可这都2001年了,难道还在忙? 这一次,赵连芹决定不能再等了。她通过各种关系,终于要到了赵连栋在日本的电话号码。那天下午,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拨通了这个久违的号码。 电话接通了,对面传来一个陌生又熟悉的男声。赵连芹强忍着激动,说道:"连栋,我是连芹,妈妈病得很重,她想见你一面,你能不能回来一趟?" 电话那头静了几秒钟,然后传来一句让赵连芹心如刀割的话:"我叫野板样三,是日本人,她的死活与我何干?" 听到这句话,赵连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还是那个小时候在家里被人欺负时,会躲在母亲怀里哭泣的连栋吗? 李秀荣虽然说不出话来,但她能感觉到女儿的情绪。她用尽全力握了握女儿的手,眼神里满含着不解和痛苦。这个她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孩子,这个她宁愿被人骂作汉奸也要养大的儿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绝情的话? 回想起1994年的那个秋天,赵连栋再次准备去日本时,还特意来到宁夏看望她。那时候他拉着她的手,眼神真诚地说:"妈,您放心,我这次去日本是最后一次了。等我回来,就在青岛给您买一栋小楼,让您安安稳稳地养老。" 从1994年到2001年,整整七年时间,李秀荣每天都会坐在门前,望着远方,希望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路口。她让女儿一次次给赵连栋写信,可是从来没有收到过回信。 那是1945年的一个早晨,整个哈尔滨城都还沉浸在战争结束后的萧条之中。街道上散落着各种废弃物,日本人撤走时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赵凤祥和妻子李秀荣像往常一样,推着小板车前往集市卖菜。 当他们经过城区边缘的一处垃圾堆时,李秀荣突然停下了脚步。在那堆破烂中,她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身影——一个大约四五岁的男孩,蜷缩在垃圾堆旁边,一动不动。 "老赵,你看那边,是不是有个孩子?"李秀荣指着垃圾堆说道。 赵凤祥走过去一看,心里咯噔一下。这个小男孩瘦得皮包骨头,四肢细得像枯树枝,身上长满了冻疮,只有肚子像皮球一样鼓起来,这是长期饥饿的症状。更可怕的是,孩子身上穿的破烂衣服,看起来像是日本军装的样式。 赵凤祥蹲下身子,试探性地摸了摸孩子的鼻息。还好,虽然微弱,但还有呼吸。 此时李秀荣的脸色变得复杂起来。她想起了自己的亲叔叔,就是在救助被日军欺辱的村里女孩时,被日本兵活活剁掉四肢,最后残忍虐杀。她的父亲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进行游击作战时被日军抓获,直接钉死在墙上。 "这孩子,好像是个日本娃娃。"赵凤祥小声说道,他也认出了那件破烂军装的来历。 李秀荣沉默了许久。按理说,她应该恨透了一切和日本有关的东西。可是看着这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她心里涌起的却是怜悯。这只是个四岁的孩子,战争的罪恶不应该让他来承担。如果自己不管他,他肯定会在哈尔滨的严寒中死掉,那和当年残暴的日军有什么区别? "老赵,咱们把他带回家吧。"李秀荣最终下定了决心。 夫妻俩把孩子抱回家,请来医生给他治病。渐渐地,孩子恢复了一些体力。当热粥端到他面前时,孩子的眼睛立刻亮了,嘴里说着谁都听不懂的话,赵凤祥夫妇知道那是日语。 孩子吃过饭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通过断断续续的交流,他们得知这个小男孩叫野板样三,确实是个日本人。后来他们才了解到,在1930年代,日本为了彻底占领东北,制定了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的"开拓"计划。野板样三就是这些移民的后代,他的父亲是一名日本军官。 1945年日本战败后,残留在东北的日本人多达155万。这些日本人在撤退时走得匆忙,不少像野板样三这样的孩子被遗弃了。据后来的统计,中国的养父母至少收养了4000多名这样的日本孤儿。 野板样三的父母在逃跑时,把他托付给一个留下的日军士兵照看,并叮嘱一定要带他回日本。可是到最后,这个日军士兵无法提供证明野板样三身份的文件,被日本撤离人员拒绝登船。于是,这个四岁的孩子就被丢在了东北的土地上,最终流落街头。 赵凤祥夫妇给孩子起了个中国名字——赵连栋,对外声称是从老家接来的侄子。他们把孩子原来的日本军装全部烧掉,叮嘱他再也不要说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