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的一天,刚出任济南军区司令员不久的张万年来到驻莱阳某部视察。一下车,张万年对陪同视察的某集团军政委刘书田说:“莱阳有我的一位老战友,是‘塔山英雄’,名叫鲍仁川,我们有20年没有见面了,你现在就让人去莱阳市里找找他。我很想见见他。”刘书田马上派集团军政治部干部处长去莱阳寻找。 张万年,1928年出生在山东黄县,也就是现在的龙口市。他家境贫寒,小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1942年,胶东闹大旱,14岁的他背着筐子出去讨饭,只为让家人少挨点饿。那时候的苦日子,刻在了他心里。1944年春天,16岁的他毅然投身革命,加入八路军,成了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的一员。从那天起,他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国家和军队。 张万年的军旅生涯起步于战争年代。他打过解放战争里的不少硬仗,比如北平和平解放那场,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和平时期,他也没闲着,一心扑在军队现代化和国防事业上。从基层干起,一步步走到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高位,他的经历真挺传奇的。不管是战场上的拼杀,还是和平年代的奉献,他始终没忘初心,带着一股子对国家的忠诚劲儿。 1990年5月,张万年刚当上济南军区司令员没多久,来到驻莱阳某部视察。一下车,他心里就惦记着一件事——莱阳住着他的老战友鲍仁川。鲍仁川可是塔山阻击战里的英雄,跟他一起出生入死过,两人20年没见面了。他当场跟陪同的某集团军政委刘书田提了这事,让刘书田赶紧派人去莱阳市里找找。 刘书田也没耽搁,马上叫来集团军政治部干部处长,交代了几句。那位处长二话不说就出发了,直奔市区打听鲍仁川的下落。张万年一边视察部队,一边心里挂念着老战友的消息。他查了营房,问了战士们的伙食和装备情况,忙得脚不沾地,可脑子里总闪过当年跟鲍仁川并肩作战的画面。 过了几个小时,干部处长回来了,脸色不太好。他告诉张万年,经过多方打听,鲍仁川早在十几年前就因病去世了。这消息像一盆冷水泼下来,张万年眉头皱了皱,眼里透出几分悲伤。他沉默了一会儿,才慢慢说,得去看看鲍仁川的家人。 第二天一早,车队从军营出发,沿着乡间小路开往鲍仁川的老家。到了那儿,一座简朴的农舍映入眼帘,院子里还晾着几件衣裳。鲍仁川的遗孀朱翠英迎了出来,头发花白,见到张万年先是一愣,随后眼里泛起了泪光。 张万年走进屋子,看到墙上挂着鲍仁川的旧军装照片,那熟悉的面孔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朱翠英低声说,鲍仁川退伍后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得了肺癌,走得挺早。张万年听完,眼眶红了,泪水顺着脸颊淌下来。他觉得自己来晚了,没能帮上老战友,心里满是愧疚。他走到遗像前,深深鞠了一躬,像是在跟老兄弟道一声迟来的问候。 离开鲍仁川的家,张万年心情沉重。他怪自己没早点来看看老战友,也从这件事里悟出点啥——得对那些为国流过血汗的老兵和他们的家人多点关心。回到军区后,他特意交代相关部门,别光顾着部队的事,也得惦记着退伍军人和烈士家属的日子,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从那以后,他更常往部队跑。2000年冬天,南京军区某海训场冷得刺骨,张万年顶着寒风去了现场。战士们在冰冷的海水里训练,他站在岸边看着,看见一张张冻红的小脸,心里不是滋味。他眼角湿润了,转头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说,天太冷了,战士们太辛苦,得赶紧弄点热汤给他们暖暖身子。 张万年这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和军队操心。到了晚年,他还是闲不下来,总想着多为战士们做点啥。2015年1月14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他走了,大家伙儿心里都挺难受的,可他那份对战友的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却一直留在人们心里。 鲍仁川的事,也让张万年更明白战友情的可贵。两人当年在塔山阻击战里一起扛过枪,那份情谊不是时间能冲淡的。他用行动告诉大家,不管职位多高,日子过得多好,别忘了那些并肩作战过的老兄弟。 张万年的故事,不光是军人的故事,也是咱们普通人能感同身受的情感。他对鲍仁川的牵挂,对战士的关怀,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让人觉得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将军,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经历告诉咱们,忠诚和担当不只是喊口号,而是得落实到一件件小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