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一声巨响,一架正在7300米高空飞行的飞机,突然变成”敞篷飞机”。飞机顶棚爆裂,乘客头顶出现一个35平米的大洞。瞬间冷风呼啸,乘客缺氧尖叫,机身剧烈摇晃,机上人员命悬一线。 1988年4月28日,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从夏威夷大岛希洛飞往檀香山,航程短得只有35分钟。这架波音737-200,注册号N73711,1969年出厂,已经飞了19年,起降次数高达89680次,堪称波音737里的“劳模”。当天载着89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机长是罗伯特·施恩克,副驾驶是玛德琳·“米米”·汤普金斯,下午1点25分从希洛起飞,一切看着都挺正常。 下午1点46分,飞机在7300米高空巡航时,突然“砰”一声,机身左侧顶棚前部18英尺的蒙皮撕裂,35平米的大洞就这么出现了。冷风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灌进来,机舱温度瞬间跌到冰点,氧气面罩弹出来,乘客吓得魂飞魄散。首席空乘克拉拉贝尔·兰辛当时在第5排附近,直接被气流卷出机舱,尸骨无存。另一名空乘米歇尔·本田肩膀被碎片砸出血,但她硬撑着爬过去检查乘客安全带。空乘珍·佐藤-富田被砸晕,倒在过道上。 驾驶舱里也好不到哪去,舱门被吹飞,仪表盘警报灯闪成一片,机长施恩克回头一看,客舱顶没了,蓝天就在眼前。风太大,喊话根本听不见,只能靠手势交流。他当机立断接过操纵杆,启动紧急下降,从7300米俯冲到3000米,减轻失压影响。下降时左引擎挂了,起落架前轮指示灯还不正常,情况糟得不能再糟。施恩克决定在茂宜岛卡胡卢伊机场迫降,低飞绕场让地面确认起落架没事后,下午2点硬着陆成功。从顶棚爆开到落地,13分钟,乘客靠滑梯撤离,总算捡回一条命。 事故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查了个底朝天,发现罪魁祸首是金属疲劳加上沿海盐分腐蚀。这架飞机起降次数太多,蒙皮早就有了微裂纹,尤其舱门附近的铆钉最先撑不住。夜间检查光线差,啥也没看出来,老化的粘合剂还加剧了蒙皮分离。调查报告直指阿罗哈航空维护不到位,检查敷衍了事。联邦航空局的适航指令也写得模棱两可,没强制要求老飞机做更细致的检测,这锅大家都有份。 这场事故逼得航空业不得不动起来。联邦航空局改了规矩,高周期飞机必须加做超声波和涡流检测,航空公司也赶紧更新维护手册,把检查时间拉长。机长施恩克因冷静迫降被航空界表扬,2005年从阿罗哈航空退休。副驾驶汤普金斯后来升了机长,2008年阿罗哈停运后跳槽到夏威夷航空。受伤的本田治好后继续飞,拿了飞行乘务员协会的奖。佐藤-富田慢慢恢复,也回了岗位。唯独兰辛没回来,1996年檀香山机场建了个纪念花园给她,大家路过常停下来缅怀。 受伤的有65人,8个重伤,不少乘客落下心理阴影,但都感激施恩克救命之恩。那架飞机废了,拆解后扔在茂宜岛机场。这事儿成了航空史上的转折点,安全标准因此严了好几倍,也让人看到机组人员的关键作用和维护有多重要。 这架波音737飞了89680次起降,远超当时同型号飞机的平均水平。19年服役不算最老,但夏威夷的沿海环境让盐分腐蚀成了隐形杀手。NTSB报告里提到,蒙皮裂纹早就能测出来,可惜没人当回事。事故后,高周期飞机的检查标准直接翻倍,平均每架老飞机的维护成本涨了30%,但安全系数也上去了。这35平米的大洞,成了航空业再也不敢忽视的教训。 施恩克和汤普金斯在驾驶舱默契配合,硬是把一堆烂摊子收拾下来。本田肩膀流血还护着乘客和同事,佐藤-富田昏过去前还在干活。这些人没啥超能力,就是靠职业精神撑住了。反过来想想,要是维护人员当初认真点,兰辛可能就不会白白丢了命。这场灾难既是教训,也是提醒:细节决定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