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0年,粟裕进京汇报工作,偶遇情报部部长李克农。见到他,李克农连忙问道:“粟

1950年,粟裕进京汇报工作,偶遇情报部部长李克农。见到他,李克农连忙问道:“粟裕同志,你别瞒我了,我儿子是不是已经牺牲了?”

  1927年10月,李伦呱呱坠地,恰逢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展开疯狂的大屠杀。

  为了给在逃的丈夫送信,怀有身孕的母亲颠簸数十里山路,冒着随时会流产的危险,及时将敌人的追捕计划通知了李克农。

  因此,有人评价李伦“还没出生就参加了革命”。

  幼年时期,李伦随母亲辗转各地,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三岁那年,他们来到上海,为李克农的地下工作提供掩护。

  年幼的李伦和哥哥对父亲的工作十分配合,从不乱动李克农摆放的物品。虽然相聚时日不多,一家人却十分珍惜这段温馨的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1931年,李克农的身份暴露,不得不紧急撤离。

  母子三人再次陷入颠沛流离之中,甚至沦落到要在菜市场过夜的地步。

  幸运的是,在一位共产党员的帮助下,他们总算有了容身之所。

  分别前,李克农只身前往苏区,无法携妻儿同行。此后,母子三人与李克农音讯全无。

  直到1933年,李伦接到父亲的来信。年仅6岁的他在煤油灯下给父亲回信,诉说着对父亲的思念。

  天真而懂事的话语,让收信的李克农热泪盈眶,也令在场的红军将领们为之动容。

  西安事变后,父子俩在汉口重逢,李伦跟随父亲生活,结识了周恩来夫妇、胡志明等革命前辈。

  调皮的李伦总爱到处“侵入”,还因此得了个“小日本”的绰号。为此,胡志明特意教导李伦,如何用正式的方式澄清误会。

  抗战烽火中,12岁的李伦担任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的勤务员。擦桌子、倒水、拖地、放哨,他样样在行。  

李伦还学会了报务,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电台值班员。尽管年纪尚小,他已经俨然成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了。  

1940年,面对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李伦随家人来到延安。在这里,他有幸聆听毛主席讲述父亲的事迹,领会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第二年,他参加了抗大的学习,后又转入炮兵学校深造,成为我军最早的一批炮兵干部。在晋绥军区,他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大反攻战役。

  1947年,得知华东野战军缴获大批炮弹,李伦毅然决然,不远千里投奔前线。

  陈毅将军亲自接见了这位“李克农的儿子”,盛赞他“有决心”。此后,李伦担任榴弹炮营的指挥官,随军挺进,屡建战功。  

渡江战役中,李伦所部奉命为突击部队扫清滩头。

  当两艘不明国籍的军舰驶来时,他果断下令开炮,二十多枚炮弹击中目标,迫使敌舰仓皇逃离。

  事后证实,那正是妄图阻挠我军渡江的英国“伦敦”号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卫舰。

  然而,连年的征战也让李伦无暇顾及家中父母。久未收到儿子家书的李克农心急如焚,在一次与粟裕将军的见面后:“你给我一句实话,李伦是不是牺牲了!”     粟裕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位“特种兵纵队的功臣”,竟然是李克农的公子。  

在上级的敦促下,李伦给家里写了一封诚挚而动人的信,讲述了自己不辞辛劳投身前线的初衷,以及对家人的歉疚和思念。

  那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李伦一直珍藏到今天。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伦又投入到紧张的战备物资运输工作中。

  自那时起,他与军事交通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年。

  直到1988年,他才被授予中将军衔,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军旅荣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