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蛋通常具备三大特征:一是蛋壳脆弱,轻轻一捏即碎;二是蛋清稀薄如水;三是缺乏鸡蛋特有的“腥味”,口感不佳。更令人担忧的是,文章还提及食用激素蛋可能会引发中毒,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那么,这些说法究竟是否属实?我们又该如何挑选优质的鸡蛋呢?
01网传的激素鸡蛋到底是咋样的,会致癌吗?
过去,多个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着关于“激素鸡蛋”的谣言,声称儿童食用后会妨碍正常发育,成人食用则可能扰乱体内激素水平,甚至有致癌风险。
在这些视频中,所谓的“专家”列举了“激素鸡蛋”的几个特征:蛋壳脆弱易碎、常出现双蛋黄,以及蛋黄颜色偏浅且容易散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蛋壳的软硬度并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激素鸡蛋的依据。
蛋壳薄弱通常与鸡饲料中缺乏钙质、维生素D、磷,或是钙磷比例失衡有关。因为鸡蛋壳主要由碳酸钙构成,母鸡若缺钙,产出的蛋壳自然偏软,这与激素无关。
此外,蛋黄易散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运输过程中的颠簸、鸡蛋曾受精并尝试孵化、存储时间过长导致微生物侵入等,均可能造成蛋黄松散,因此,这一特征同样不能作为识别激素蛋的标准。
至于双黄蛋,其形成并非因为激素作用,而是由于母鸡排卵异常,如偶尔同时排出两个卵黄,便会形成双黄蛋。
值得注意的是,鸡蛋本身含有一种名为黄体酮的天然孕激素,但这属于内源性激素,对人体健康无害。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外源性激素,某些不法商贩可能为了谋取利益,在鸡饲料中非法添加激素药物。但在我国,使用激素类药物促进动物生长是严格禁止的,因此,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鸡蛋通常是安全的。
02、劝告:6种鸡蛋,真要劝你少吃!
1.蛋壳有霉点的鸡蛋
鸡蛋壳虽给人以封闭严实的印象,实则其结构相对疏松,难以完全隔绝外部污染物侵入蛋内。
因此,若观察到蛋壳上存在霉斑或显著污染物,应避免食用,因为这可能意味着鸡蛋已遭受湿气或雨水的侵袭,从而为细菌侵入提供了机会。
2.散黄蛋
由于运输途中遭受强烈震动,致使蛋黄膜破损,进而导致蛋黄变得松散,这类散黄蛋通常是安全可食用的。然而,另一些散黄蛋是因长时间存放,导致蛋白质结构受损,或者已经散发出明显的不良气味,这样的鸡蛋则不宜再食用。
3.毛鸡蛋
毛鸡蛋,也常被称为鸡崽蛋,是指那些已经受精的鸡蛋在孵化过程中,因遭遇各种不利因素而导致胚胎发育中止的鸡蛋。尽管有些人认为毛鸡蛋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但实际上,这类鸡蛋很可能已经遭受了沙门氏菌等病原体的污染,人类食用后极易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
4.油炸蛋
部分人偏爱食用油炸鸡蛋,特别是将其作为螺蛳粉的搭配之选。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鸡蛋在经过高温油炸后,其原有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同时油脂和热量含量却显著增高。长期频繁摄入此类油炸食品,可能会给身体各器官组织带来额外的代谢压力,并且有可能提升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的发生概率。
03、吃鸡蛋会升高胆固醇,
导致心血管疾病?
这种说法过于简化,未能充分考虑人体内胆固醇调节的复杂性。事实上,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源自肝脏合成,占比高达70%至80%,而食物中的胆固醇贡献相对较小。
鸡蛋所含的胆固醇需经历消化与吸收过程,才能转化为人体内的胆固醇,因此,食物中直接摄入的胆固醇对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影响相对有限。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对此提供了有力佐证。该研究涉及50万名中国人,结果显示,每日食用一个鸡蛋的人群,相比鸡蛋摄入较少者,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了18%,出血性中风死亡风险更是减少了28%。
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适量食用鸡蛋非但无害,反而可能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