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偏瘦老人不一定健康:胖点可能更长寿“有钱难买老来瘦”,这是不少人耳熟能详的老话,

偏瘦老人不一定健康:胖点可能更长寿

“有钱难买老来瘦”,这是不少人耳熟能详的老话,似乎瘦就是健康的标志。然而,最新研究却告诉我们,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小明、吕跃斌等人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在老龄人群中,BMI(身体质量指数)较高,腰围较低的人,死亡风险最低,BMI在28时风险最低。

这项研究的发现颠覆了我们对体重和健康的传统认知:偏瘦的老人并不一定更健康,甚至稍微胖一点的老人可能活得更久!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与我们身体的储备能力有关。年纪大了,身体的新陈代谢会减慢,肌肉量和骨密度也会随之减少。

如果体重太轻,一旦遭遇疾病或意外,身体的“储备能量”不足,恢复的速度就会大打折扣。而适当的脂肪储备则可以为身体提供额外的能量支持,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也讲究“形气相应,形全则气足”。身体有一定的“分量”,才是气血充足的表现,过于消瘦往往反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容易衰老和生病。

二、55岁后,体重与健康的“黄金比例”

根据研究结果,55岁以后,体重不宜过轻,但也不能任由体重无节制地增长,BMI控制在28左右是最理想的。

BMI是什么意思?如何计算?

BMI是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用来衡量体重与身高的比例,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公斤) ÷ 身高²(米²)

例如,一位身高1.65米、体重76公斤的老人,其BMI为:76 ÷ (1.65 × 1.65) ≈ 28

为什么BMI28是“黄金值”?

这项研究表明,在老龄人群中,BMI每增加1,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5%。BMI达到28时,死亡风险最低。这一结果提示我们,适当的体重增加是健康的保护因素,而不是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BMI28并不是提倡肥胖,而是强调适度的脂肪储备对于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

这一数据也提醒我们,“胖”并不是全身的胖,而是“健康的胖”,重点在于腰围不要超标。

三、胖且腰细:长寿的秘诀

腰围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有云:“百病皆生于气。”而现代医学则认为,“百病皆起于脂肪”。

脂肪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其中内脏脂肪过多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原因,而腰围则是衡量内脏脂肪水平的重要指标。

腰围超标意味着内脏脂肪堆积,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等健康风险。尽管BMI稍高有益长寿,但前提是腰围必须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理想腰围如何计算?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

男性腰围应低于90厘米(约2尺7寸)

女性腰围应低于85厘米(约2尺5寸)

四、健康法则:舒适和宁静最重要

饮食:管住嘴,但别亏待自己

很多人谈“胖”色变,节食减肥是他们的首选。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度节食可能适得其反。

饮食的关键在于营养均衡,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蛋、奶),适量的优质脂肪(如坚果、橄榄油),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如全谷物和蔬菜)。

具体建议:

早餐吃得丰富一些,适量增加蛋白质和粗粮。

晚餐少油少盐,避免高脂肪高糖食品。

保证每天喝足量的水,避免身体缺水引发代谢问题。

运动:迈开腿,但别过度劳累

运动对于中老年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讲究适度和可持续性。

过于激烈的运动可能对关节和心肺功能造成负担。建议选择一些轻松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

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提高心肺功能和免疫力。

心态:身体舒适、内心宁静

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外在的管理,更需要内心的调和。上了年纪后,要学会放慢节奏,追求生活的舒适和宁静。

正所谓“心宽体胖”,健康的体重状态与良好的心态密不可分。

五、健康比数字更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不再需要过多的“负担”,但也不能一味追求瘦弱的体态。

生活中,我们不妨学会尊重身体的感受,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体重,同时保持愉快的心情。正如中医所言:“形与神俱,方为大养。”

唯有内外和谐,身体舒适,内心宁静,才能真正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