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初,志愿军第26军230团率先搞起了冷枪运动,29发子弹,干掉14个敌人,对面吓得闻风丧胆,几天都不敢冒头。
1951年秋冬,朝鲜战场,硝烟弥漫的三八线上,志愿军和“联合国军”陷入僵持。
阵地战,这玩意儿对当时的志愿军来说,简直是地狱难度,美军那边,大炮坦克跟不要钱似的,天天狂轰滥炸,志愿军呢,火力差距巨大,硬碰硬肯定吃亏。
怎么办?大佬们眉头紧锁,一线战士们心里也憋屈,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既然正面刚不过,那就玩“阴”的!
这可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想当年,咱们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玩过“游击战”,打冷枪那可是祖传手艺,现在,面对美军的火力压制,老传统再次派上用场。
最开始,几个枪法好的战士自发组织起来,用简单的瞄准具,瞄准敌人“打活靶”,你敢露头?一枪撂倒!
1952年初,志愿军第26军230团率先搞起了冷枪运动,29发子弹,干掉14个敌人,对面直接吓尿了,几天都不敢冒头。
这招好啊!总部一看,立马下令全军推广,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冷枪冷炮运动拉开了帷幕。
你以为冷枪冷炮就是随便放两枪?那也太小看志愿军的智慧了,美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火力猛、反应快,一旦发现狙击手的位置,立马就是一顿炮火覆盖。
为了减少伤亡,志愿军战士们集思广益,想出了各种“骚操作”,提前划分射击区域,给目标编号,测好距离,做好伪装,甚至预备好备用阵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神出鬼没,让敌人防不胜防。
还有更绝的!志愿军狙击手们根据敌人的活动规律,总结出一套“狙击宝典”,比如,专门挑敌人挑水的时候打,因为那时候敌人动作最慢,一打一个准。
渐渐地,冷枪冷炮不再是单打独斗,炮兵也加入了进来,迫击炮、榴弹炮,甚至122毫米榴弹炮,统统上阵,形成“步炮协同”的狙击组合战术,炮兵负责炸碉堡,步兵负责打逃兵,配合默契,打得敌人哭爹喊娘。
从阵地前沿500米到5000米,到处都是志愿军的狙击火力网,美军彻底懵了,白天不敢露头,晚上睡不好觉,甚至连上厕所都提心吊胆。
这场冷枪冷炮运动,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张桃芳,214个确认击杀,堪称“狙神”,唐章洪,神炮手,干掉400多个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还有张桃芳的战友黄兴海,也是个百人斩,妥妥的“王牌杀手”。
“狙击兵岭”,这是美军给上甘岭537.7阵地起的名字,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在这里坚守了9个月,歼敌3558人,至少有四成以上是冷枪的战果,美军后来还专门拍了一部电影叫,估计是想反思一下为啥被打得这么惨。
美国陆军步兵学校也坐不住了,1951年10月,他们在一份季刊里呼吁加强狙击训练,为啥,因为前线士兵的反馈太吓人了,95%的人都遭遇过志愿军的狙击火力,74%的人认为志愿军的狙击非常有效。
从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共毙伤敌5.2万余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冷枪冷炮运动不仅有效地杀伤了敌人,更重要的是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巩固了志愿军的前沿阵地!
这场在冰天雪地里进行的“狙击战”,是志愿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创造的奇迹,它展现了人民军队灵活机动的战术和集体主义精神,也告诉我们,战争不仅仅是钢铁的碰撞,更是智慧的较量。 信息来源:《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史上最大规模的狙击作战》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