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到日本,没想到他从此杳无音讯,当中国养母脑出血瘫痪时,不停的惦念日本儿子,可日本儿子却依旧拒绝探望。

(信息来源:东北网2005.8.22日本遗孤回国不认中国娘)   1945年,那是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年代。街上行人寥寥,唯有无家可归的孩子仍在风雪中苦苦挣扎。   李秀荣和丈夫赵凤祥从外面回来,路过一个胡同口,带回来一个四岁的孩子,名字叫做野板祥三。   就这样,他们把孩子抱回了家,这在当时,可是个大问题,抗战刚胜利,国恨家仇还在每个人心头。   收养一个日本孩子,需要多大的勇气?邻居们不理解,骂他们是“汉奸”,甚至连李秀荣的哥哥也指责她“不知国耻家仇”。   李秀荣的叔叔惨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父亲也在抗日斗争中英勇捐躯,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她怎能不心怀仇恨?可当目光触及眼前这个无辜的孩子时,她无论如何也狠不下心来。   他们给孩子取名赵连栋,教他说汉语,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为了躲避邻居的白眼和闲言碎语,他们甚至放弃了哈尔滨的房子,连夜搬回了河北老家,生活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在一起,也算苦中有甜。   成年后的赵连栋,在李秀荣的操持下组建家庭并育有子女。他习得驾驶技术后,在工厂出任质检员,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逢年过节,他还会带着妻儿来看望李秀荣,一家人相处融洽,李秀荣看着赵连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心里很是欣慰,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日关系缓和,认祖归宗的活动开始兴起,赵连栋也开始思念自己的亲生父母,想回日本看看,李秀荣虽然舍不得,但还是支持他,甚至给他准备了路费。   1992年,赵连栋返回日本,寻得亲人。日本的生活条件远优于中国,久而久之,他便不愿归来。   李秀荣却还蒙在鼓里,盼着他回来,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等到儿子的消息。   2001年,李秀荣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弥留之际,她还在念叨着赵连栋的名字,却始终没能再见他一面。   远在日本的赵连栋,此时正和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早已忘记了那个在冰天雪地里救了他的中国母亲,忘记了那个顶着骂名养育他成人的家。   这个故事让人五味杂陈,李秀荣夫妇的善良和无私令人感动,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用爱温暖了一个敌国孩子的心。   可赵连栋最终的选择,又让人心寒,或许,血缘亲情终究战胜了养育之恩,又或许,是日本优渥的生活让他忘记了曾经的苦难。   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说明了人性的复杂,也引发了我们对战争、和平、亲情和家国情怀的思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秀荣夫妇的选择固然值得敬佩,但他们的遭遇也让人唏嘘不已。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也提醒我们,真正的亲情,并非只靠血缘维系,更需要用心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