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几个土匪踹开大门,指着朱德就问:“你是谁!朱德去哪了?”朱德不慌不忙,连声回答道:“我就是个伙夫,朱德去百姓家里了。” 朱德,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你我都不陌生,但是否知道,这位开国元勋、人民的光荣的儿子,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岁月里,曾只身犯险,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佳话? 时间倒回到1927年秋冬之交,8月1日,朱德、贺龙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举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旗。 起义军浴血奋战数月后,因寡不敌众,被迫南下,10月,朱德率部到达赣南信丰,部队已由二万多人锐减至区区七百余人,给养难以为继,处境十分危急。 朱德获悉,当年在云南讲武堂的同窗好友、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部驻扎在附近,两人一直交情甚笃。 朱德决定化装前往,向范石生求援,范石生闻讯十分高兴,慨然允诺提供朱德部一个月粮饷和武器弹药,就这样,朱德部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 11月下旬,朱德化名“王楷”,以国民党四十七师一四零团团长的身份,带着一支小分队,秘密前往湘南的汝城县,去接洽范石生答应提供的军需物资。 朱德一路风餐露宿,给部下留下了朴实谦逊、勇敢机智的印象,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团长”。 不料,朱德要从汝城路过的消息走漏,被当地的土匪头目何其朗探知,何其朗是北伐战争中被击败的部队残部,负隅顽抗,为害一方。 他觊觎南京政府悬赏捉拿朱德的重金,打算设伏擒获朱德,为自己捞一把。 11月20日,朱德的队伍在夜色掩护下,途经一个叫壕头圩的地方。 天色已晚,朱德下令在当地一座破旧的祠堂歇脚,并命令手下布置岗哨,严禁走漏消息,以防何其朗的土匪武装骚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何其朗的眼线、当地的伪乡长何曾智,还是察觉了异常。 他火速向何其朗报信,后者大喜过望,立即派遣由自己的小舅子朱龙奴带领的两百多名匪徒前来伏击朱德。 深夜,朱德正在祠堂后院厨房旁的一间小屋休息,突然,"砰砰"几声枪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紧接着,一帮土匪叫嚣着冲进祠堂,直奔朱德藏身的小屋,朱德根本来不及反应,眼看就要落入敌手! 千钧一发之际,朱德灵机一动,抓起旁边厨房里的一条围裙,迅速系在腰上,再往脸上抹一把黑灰,装出一副伙夫的样子,推开房门走了出去。 “你是干什么的?”为首的土匪头目端着枪质问道,“我就是这里的伙夫头。”朱德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非常镇定,好像这群土匪要找的人真不是他一样。 土匪头目上下打量了朱德几眼,见他浓眉大眼,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军服,腰间围着脏兮兮的围裙,脚上蹬着一双破草鞋,倒也像那么回事。 这群人着急寻找朱德还钱,便也没过多纠缠,转头离去,朱德趁机逃走,前往事先决定好的集合地点,寻找自己的战士们。 就这样,朱德凭着机智勇敢,化险为夷,躲过了这场虎口逃生的劫难。 事后,何其朗匪帮俘虏交代,原来朱德此行的消息早被何其朗侦知,他们是有预谋地伏击朱德的,幸亏朱德临危不乱,才幸免于难,保住了革命火种。 从此,“伙夫头”的故事在湘赣边区广为流传,朱德的机智勇敢、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也永远铭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朱德率部转战湘粤交界的曲江、仁化等地,他们白天隐蔽,晚上行军,和当地的土匪武装周旋。 老百姓对这个化名“王团长”的共产党将领赞不绝口。 直到12月初,朱德才从汝城返回,与红军主力会合,转战赣南地区,虽然接下来的斗争依然艰苦卓绝,但朱德等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理想,终于一天天变为现实。 在后来的岁月里,每当人们谈起朱德不平凡的革命生涯,总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这段“伙夫头”的传奇。 它让我们看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有一种信仰的力量,叫"革命理想高于天"。为了心中的这个理想,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怕牺牲。 如今,和平年代,我们告别了战争的硝烟,但英雄的故事,励志的力量,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朱德将军“伙夫头”的故事,就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时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感召着我们砥砺奋进! (信源:朱德急中生智扮"伙夫" 普通穿着成功脱险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