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0 年代,800 名红军路过贵州后神秘消失,踪迹全无。中央多次派人找寻,皆

1930 年代,800 名红军路过贵州后神秘消失,踪迹全无。中央多次派人找寻,皆无果而终,此事成了难解谜团。谁能想到,67 年后,在贵州一村子里,一位老者 知晓他们下落。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面对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红六军团奉命担任先锋,为主力长征探路。他们突破重围,却在贵州甘溪陷入绝境。这支800余人的部队从此神秘消失,成为历史之谜。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湘赣根据地突围后一路西征,沿途与敌军数倍的兵力激战。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他们一次次冲破封锁,伤亡惨重。

抵达贵州甘溪时,红六军团已是强弩之末。但敌人早已设下埋伏,湘军、黔军、桂军四万多兵力在此集结。领导层迅速决策,由18师的52团担任后卫掩护主力突围。

师长龙云接令时深知此行九死一生,但他坚定地告诉战士们:“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一定会拖住敌人,为全军赢得时间!”800名战士士气高昂,没有一人退缩。

红六军团主力成功脱离包围后,52团主动吸引敌军火力,与敌人激战三昼夜。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800人的队伍锐减至400人。为掩护主力前行,龙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主力方向突围,另一路转向困牛山,引开敌军。

困牛山,三面环河,一面悬崖,是进退无路的“绝境之地”。龙云明知此路险恶,却毅然决定带队前往。他告诉部下:“哪怕牺牲到最后一人,也要为主力争取时间!”此时,战士们的信念只有一个:保住大部队,保住革命的火种。

困牛山的地形让52团暂时遏制了敌军的猛烈追击。然而,敌人使用卑鄙手段,胁迫村民充当“人盾”前行,红军不忍开火,只能不断退守。田海清团长率200多名战士据守山顶,拼尽最后的力量阻挡敌人。

战斗进入白热化时,弹药耗尽,田海清意识到已无路可退。他振臂高呼:“同志们,宁死不当俘虏!砸毁枪械,随我跳崖!”战士们依次将武器摧毁,高喊着“为革命而死,光荣!”相继跃下悬崖。 200多名红军战士,用生命践行了不屈的信念。山谷中枪声渐止,敌人望着悬崖边的空地,目瞪口呆。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何这些战士甘愿赴死却不投降。

与此同时,龙云率领另一支队伍试图从荆棘陡壁间突围。200名战士用手抓住藤条,冒险攀下山崖,顺着河谷向山外移动。然而,敌军的围追堵截始终如影随形。

突围途中,这支队伍因为村民的告密被暴露行踪。龙云率队与敌军再次激战,最终几乎全员牺牲。龙云被俘后,敌人施以严刑,妄图迫使他泄露红军主力的动向。然而,这位将军始终咬紧牙关,一字不吐,最终在狱中英勇牺牲。

困牛山一战后,目睹红军壮烈牺牲的村民深受触动。起初,他们对红军的身份存有误解,甚至听信敌军谣言。但当他们看到战士们宁死不伤百姓的壮举时,彻底明白:红军不是“土匪”,而是真正为百姓而战的队伍。

村民悄悄收殓了红军的遗体,将他们掩埋在困牛山的山脚。每年重阳节,村民都会自发组织祭拜活动,点燃香火,追思这些无名英雄。这一风俗在当地延续了几十年,却鲜为人知。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高度重视红52团的失踪,多次派人寻找。然而,地形复杂、时间久远,调查始终无果。直到2001年,贵州石阡县党史研究员杨又铸在走访中发现了一条线索:当地村民每年重阳节都会祭拜困牛山。

杨又铸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深入困牛山脚的村庄,与老人交谈,终于得知了当年的悲壮往事。他还发现了唯一幸存的红军战士陈世荣。陈世荣因跳崖时被藤条缠住而幸免于难,被村民收留后隐姓埋名,才躲过追杀。

2004年,中央确认了红52团的事迹,将全团战士追认为烈士,并在困牛山设立纪念碑。碑文上镌刻着“红军跳崖殉难处”,每一个字都诉说着不屈的革命精神。

这场67年前的战斗,不仅彰显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也展现了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用生命书写的壮烈篇章,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永恒记忆。

困牛山的风吹走了战士们洒下的鲜血,但他们的故事却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正如《七律·长征》中所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些英雄是中华民族的不朽脊梁,他们的精神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