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他的生日(下)
地理单之蔷
2024-11-10 12:44:04
(接上篇)部分停留在对流层的核尘埃还会作为凝结核,凝结水汽形成直径只有十几微米的云滴,并聚集成云层。遮天蔽日的烟尘变成阳光的“屏障”,使全球温度下降,部分被遮挡严重的区域还会出现“极夜”的现象,温度降幅更甚。这就是萨根所说的——核冬天。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萨根的倡导下,很多科学家开始参与核武器爆炸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使用更为复杂的计算模型来进一步探讨核战争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对不同规模核冲突和爆炸类型的模拟研究都证明,地球会面临温度骤降的灾难。近些年有研究者使用现代气候模型(GISS GCM ModelE),模拟核战争释放的烟尘量,分别使用了50万吨和150万吨(相当于当前全球核武库的中等和大型核战争的释放规模)。研究结果表明,若核战中使用大规模核武器,释放出150万吨烟尘,一定会引发“核冬天”现象。这与18000年前地球的末次冰期对地球的影响很相像,冰期的高潮阶段全球气温比现在低了大约4-6°C,高纬度地区完全被冰雪覆盖,部分生物灭绝。而一旦出现“核冬天”,地球短期内的降温程度甚至远大于冰期,后果可想而知。
在“核冬天”理论出现之前,核大国领导人及军事专家普遍低估了核战争的后果。他们的评估往往局限于核爆炸的直接损失,即建筑物的摧毁和人员的伤亡。一些国防专家最悲观的估计也只是“会死几亿人,但大部分人和国家还会继续存在”。这种认知的偏差,会让人们错误地认为核武器是国家间的威慑工具,而非全球性的威胁。萨根的研究正是要纠正这种误解,他用科学数据,论证了核战争将如何把地球推向类似火星那样的荒凉境地。所以,他不断用“核冬天”理论提醒世界,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和监督核武器的使用。也许人类意识到并接受他的“核冬天”理论,才能避免恐龙灭绝的悲剧重演,拯救人类。
今天是卡尔·萨根诞辰90周年,他的科学贡献和对核战争后果的警示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核冬天”理论明确指出核爆炸不仅是国家间的灾难,造成的全球性影响是不分国界的,威胁所有生命。我们不仅缅怀他的科学成就,也该思考如何避免核战争带来的灾难。这就是我今天想起他的理由,他与他的“核冬天”理论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