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凡是大学毕业的人,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过年回家都很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凡是大学毕业的人,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过年回家都很安静;而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人,却表现得很热情

10月来临,2024年已经度过四分之三,很快又要回家过春节,开启新的一年了。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帖子:“过年就是离家时想念,回家又想要逃离。”

评论区有不少人感同身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对故乡有种天然的依赖感,催促着我们回到家乡。

但当真正回到家中时,又会因为格格不入而产生孤独感,甚至想要逃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大学毕业的人,不管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都很难融入家乡的氛围中,他们宁愿选择独自待在房间里。

反而是那些早早出社会打工的人,能与家乡的亲人打成一片,每次回来都是热热闹闹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明显的区别呢?

认知不同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个体认知心理的差异。

指的是:“不同人的认知功能和心理过程中存在差别,这些差异可能来源于遗传、教育、环境、文化等众多因素。”

也就是说,人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环境存在差异时,会导致对事物的认知不同。

常年在老家生活的亲戚,如果一直脱离城市生活,那你们的生活和思维都不在同一条线上。

举个例子,对于那些很早出社会打工的人而言,他们大多数的固定人生任务都会规划结婚生子。

而对于刚刚结束研究生、博士生学习生涯的人而言,他们对于结婚的欲望并没有那么高。

针对结婚这一热门话题,双方会展示出不同的认知差异。

他们兴许会认为:“二十七八岁了还不结婚,将来再拖下去就会嫁不出去!我孩子都好几岁了。”

而你的思维是:“我当下的任务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结婚的事情可以适当放一放。”

这两种想法没有高下之分,区别在于双方的认知不同,导致了思想矛盾。

包容性低

其实很多时候,大学毕业的人无法融入家乡,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树立了心理隔阂,而是他们感受到了偏见。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概念,叫做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人对于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人和事物,对产生天然的敌意,认为对方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简单来说,这就是包容性低的表现。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准则,当出现一个教育水平高且明显区别于自己的人时,会难以兼容。

并且他们会用自己这套理论说服别人。

在回老家时,你有没有遇到这种质问: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呢?年纪这么大了往后不好找对象,大家都是二十多岁就结婚的。”

“毕业后不要去搞什么创业,老老实实去考编,或者去当老师,稳稳定定的多好。”

“在长辈面前要积极端茶倒水,培养社交能力。”

当面对以上质问时,不要被唬住了,这只是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认知同化你的手段而已。

攀比心强

“攀比式父母”是中国式家庭的虚荣心。

如果在家族中,有与你相仿的亲戚,那你们一定会被用来对比。

小时候攀比学习成绩、身高、礼貌程度,长大后攀比毕业学校、工作薪水、婚恋对象。

无论你的条件是否优于对方,你在这场攀比中都没有办法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研究生毕业,在大城市上班。而你的对比对象小A早早出来打工,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工作离家近。

这个时候,你的优势会变成劣势。

“人家小A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多么懂事听话。你学历再高有什么用?在外面上班照顾不了父母也是白搭。”

并且,当你倾述自己在外面遇到的困境时,也会激发他们的攀比心,从而产生优越感。

比如你说:“现在找工作太难了,面试了几个岗位薪资都不高。”

对方可能会回应你:“研究生的工作还难找?看来读书也没有很大的用处。”

对你而言是倾述,对他而言却是另一种形式的攀比。

究其根本,这还是认知不同,导致你们的思维话题不在一条线上。

缺失边界感

美国心理治疗师塔瓦布在《为什么我们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一书中,为我们详细解释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何经常在家中待不住?

其最重要原因,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化。

当代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究独立化的生活方式,想拥有自主决定人生选择的权利。

而在中国传统的里面中,父母往往希望子女能够“听话”、“乖巧”、“顺从”。

过度干涉会导致沟通困难,缺失边界感的行为也会让子女在家变得沉默。

此外,中国式的长辈也很喜欢给年轻人施加压力,常常出现跨越边界的行为。

比如,长辈常常问:“你有没有对象?怎么还不谈女朋友啊!”

“你工资多少呀?怎么研究生才这么点钱,你要好好努力啊。”

“你打算什么时候买房子?手里有多少存款?”

“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不生孩子可不行!”

这些尖锐的问话常常令年轻人没办法回答,他们也不想在春节期间去面对这些压力。

而对于早早出来打工的人,他们早已适应了这些问题,甚至已经在标准答案之内了,所以能对亲戚的问话游刃有余,得到热情的对待。

其实不管是高学历人才,还是早早辍学打工的人,他们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

只是因为成长环境、周围的朋友圈、教育背景不同,令他们看待事物的标准不同,所以有些人能够完美融入家乡的氛围,而另外一些人注定要远离家乡。

生活嘛,是给自己过的,只要你自己喜欢就行。

不要被家乡的价值观和认知所影响,我们只需要客观看待,保持自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