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一名65岁的老人,早上起床之后突然感到右侧肢体麻木乏力,起初老人并没有重视,可是

一名65岁的老人,早上起床之后突然感到右侧肢体麻木乏力,起初老人并没有重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更糟糕的是,连走路都出现了问题,家人见情况不对,急忙将老人送到医院,通过检查,很快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医生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精细动作都要在大脑的控制下才能完成,如果大脑出现血管闭塞,会导致相应的区域缺血缺氧,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会出现肢体活动障碍。

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的时候,患者会有肢体的麻木乏力,而且走路也会出现异常的偏瘫步态。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没事走两步,随着年龄的增长,走路无疑成为了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走路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反过来,一个老人若是身体好,那么走路会走得更稳,如果走路时出现异常,那么则要警惕疾病的到来。

作为医生,要提醒大家的是,寿命长的人,走路一般有这5个特征。

第一,寿命长的人,走路时步态稳健,没有异常的步态

走路时步态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那么走路时步态是非常稳健的,如果走路时出现以下异常的步态,则要警惕疾病的来临,比如中风的时候会出现偏瘫步态,如果小脑出现异常,会出现异常的醉酒步态,也就是走路的时候不能走直线,特别蹒跚;如果出现帕金森,患者往往会出现慌张步态,走路时左右摇摆,就像企鹅一样;如果罹患了脑瘫,那么患者走路时往往双腿交叉,双脚内旋,就像剪刀一样。

第二,寿命长的人,走路时步速均匀,没有步速的异常减慢

走路时保持合适的步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老人身体非常健康,那么走路时步速是非常均匀的,可如果疾病来临,那么走路时就可能会出现异常的步速减慢,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行走能力,导致他们根本不敢走快,甚至走路时仅仅只能迈着小碎步。

第三,寿命长的人,每天都能保持一定量的步数

对于老年人来说,走路是最有利于健康的运动方式,所以很多老年人都习惯每天出去走一走,但和其他的运动一样,走路也贵在长期坚持,对于老年人而言,走路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走路过多的话,不仅会损伤膝盖,而且并不一定能延长寿命,走路过少,又达不到运动效果,老年人每天走路的步数,最好在6000步左右。

第四,寿命长的人,走路时心脏感觉舒适,没有异常的胸痛胸闷

心脏是人体的动力中心,心脏为全身各个器官提供血液,走路时由于耗氧量增加,所以需要心脏高负荷运转,如果心脏本身就有问题,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流和氧气,那么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出现异常的胸痛和胸闷。

第五,寿命长的人,走路时肺部感觉舒适,没有异常的呼吸困难

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需要依赖肺部,如果肺部出现异常,比如罹患了肺癌、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肺功能下降,肺部无法进行充足的气体交换,患者就会出现缺氧。

走路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如果肺功能本来就很差,那么走路会导致缺氧现象更严重,患者就会出现异常的呼吸困难。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生命在于运动,很多人问我,医生,年龄大了,究竟是坚持走路好,还是坚持静养好?当然是要走路的,适当走路,能够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稳定血压和血糖,还有利于预防下肢的静脉血栓,所以老年人一定要坚持走路。

走路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客观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如果老年人走路出现异常,此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