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空材料之母”,优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她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利用太空材料制作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6-22 15:57:35

中国“太空材料之母”,优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她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利用太空材料制作成半导体器材的实验,让中国的科学技术至少提前进步了10年,中国著名的半导体和太空材料科学家,她就是林兰英先生。[微风] 1918年,她出生在福建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那个年代,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十分有限,但幸运的是,林兰英的父母重视教育,让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年轻的林兰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 1936年,18岁的林兰英考入了福建协和大学物理系,在那里,她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基础,为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林兰英留校任教,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内心渴望继续深造,追求更高深的学问。 机会终于来临,1947年,林兰英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她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迪金森学院,开始了她的海外求学生涯。 在美国,林兰英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努力钻研,1949年,她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然而,林兰英并未止步于此,她意识到物理学对新中国的重要性,毅然决定转向物理学深造。 1951年,林兰英获得了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五年后又取得了博士学位,在美国求学期间,林兰英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半导体技术,这为她日后在中国开展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学成归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的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回国设置了重重障碍,面对种种阻挠,林兰英展现出了坚定的爱国决心。她以母亲病重为由,终于在1952年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回国后的林兰英立即投身于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事业,1957年,她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开始了她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林兰英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终于在1958年成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根锗单晶,这一成就比国外专家预测的时间提前了好几年。 紧接着,林兰英将研究重点转向了砷化镓单晶。她敏锐地意识到砷化镓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巨大潜力。 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林兰英团队成功用砷化镓研制出了半导体激光器,这一成就奠定了她“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的地位。 林兰英的贡献并不止于此。在20世纪60年代初,她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开门式硅单晶炉,并成功制造出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无错位硅单晶。 这些成就为中国的微电子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兰英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 但她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潜心思考,为日后的研究积蓄力量。 1980年,林兰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此时,美国方面得知她在文革期间的遭遇,曾派人来游说她重返美国,并许诺优厚条件。 然而,林兰英以“祖国更需要我”为由婉拒了这个诱人的工作,再次展现了她的爱国情怀。 进入80年代,林兰英的研究重心转向了太空材料领域。她敏锐地意识到太空材料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开展了空间材料的研究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林兰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利用太空材料制作半导体器材的实验,这一成就使中国的相关技术至少提前了10年,也为她赢得了“太空材料之母”的美誉。 1981年,林兰英与团队合作完成的“四千位、十六千位大规模集成电路、硅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随机存储器”项目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这进一步肯定了她在半导体领域的突出贡献。 林兰英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奋斗。她生活简朴,终身未婚,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 她不仅自己做出了卓越贡献,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半导体材料研究人才,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003年3月4日,85岁高龄的林兰英离开了她深爱的科研岗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虽然她的生命结束了,但她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激励后人。 林兰英的一生,是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的完美结合,她以一个女性科学家的身份,在当时男性主导的科研领域中脱颖而出,打破了性别歧视,证明了女性在科学领域同样可以有出色的表现。

0 阅读:41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